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3261|回复: 1

[随堂笔记] 北大朱滢实心教材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8 14: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大朱滢实心教材笔记
1 F* T7 i  v# _5 o  + z8 l% O& p/ y' {" u+ N. |
第一章 实验方法 ! W; L) `( k1 `: O/ \4 w+ J2 I
第一节 各种变量 + S& P% j9 b& Z* J, Y" @0 U0 F
主试就是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他发出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1 a( S8 g  m9 ]5 G! {- q0 y被试就是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2 ]( i" n+ y( V6 @4 v一、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 J& ^# s; w! W, K5 V8 a
自变量的种类: / |& N9 Z/ n: u/ f7 W
1、 刺激特点自变量:刺激的不同特性会引起被试不同的反应。 1 s( v4 ?! L+ b( i0 [- e* Y
2、 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这个自变量在记忆研究中是如此重要和无时不在,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 {% E3 f% B8 W' F: T4 r$ M$ W3、 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 f5 }; V* @8 j9 x; H( j) `4、 被试的暂时差别:通常是由主试给予不同的指示语造成的。 9 z1 n! F* b6 Q- M
二、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6 p' r% t/ E, A& N2 `6 \
1、信度指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的结果。 # |$ N; V4 n" S% z6 ^; Y
2、效度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的各种因素造成变量的变化,我们就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 d& V5 E9 G' Z" |3、敏感性:自变量发生可以引起相应的因变量的变化,这样的因变量是敏感的。 ; |2 R# v# v9 @
l 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 o- w6 W0 o/ k8 L7 N
l 低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低限效应。 8 O) |, C0 c& g7 a1 E
三、控制变量就是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 R; z0 z8 p2 H: w- k! L- q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困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叫自变量的混淆。 - n; f% G; R2 i- x8 P
四、多于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5 |% s/ R; [* |l 做一项有三个自变量的实验比分别做三个实验的效率要高。第二,做一项实验比分别做三项实验易于保持控制变量恒定。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几个自变量同时并存的情形下所概托的实验结果比从几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更接近生活实际。
- s0 M! n0 o5 k4 L3 ~- ol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 Z" n- b& i1 A- al 补充几点: 4 `6 R, W( w3 H) q. }6 Y! j6 |2 j1 M
1、自变量至少是两种水平存在的。
0 V  t, p+ U: v2、当把实验结果作图表示时,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自变量总是用横坐标表示,因变量永远用纵坐标表示。其余自变量画在图上,
$ Q3 O3 T7 U* `0 x  Z  U3、交互作用反映在图中,表现为图中的线是交叉的。如果图中的线是平行的,就说明该实验不存在交互作用。
$ R; \- o  O8 C% x第二节 实验设计
1 N% d" b0 X# c, d8 }! `4 m一、组间、组内设计 3 n0 G. J1 {, v) ?( m
组间设计就是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 X/ c5 p( Y1 f8 b
组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 k3 j6 X4 r0 c. W二、组内设计特点: " [% K5 N8 i# N: F7 c4 g
1. 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 c& A; T+ F# A4 {* c' Y( U2. 组内设计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最为理想。
) t& D* D/ @7 c+ i5 \3. 组内设计不需要太多的被试,因为在组内设计中研究者可以从每一被试身上获得几种不同的数据。 9 }1 w' ^6 Z" [' r3 V
三、组间设计特点 " f) B# _2 D9 o+ p$ q) t+ N
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一种自变量作反应。 : @: S  Q2 H# A# [
如果事先我们知道不同的自变量会相互作用。我们必须采用组间设计;而且,应用组内设计进行实验以后,如果我们怀疑一种自变量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我们就可以采用组间设计重新实验以验证组内设计的实验结果是否可靠。
8 u6 ?9 n) Y. U2 A) q2 V" r; w四、组间设计的缺点及克服 5 f# d& j6 |* S$ v$ @' n0 C2 z
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方面不是等同的。 & E4 Z* I4 ^% b; Y& U
1. 匹配被试 / B: ^3 S4 W. S) R8 x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者是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 M/ C! z3 b; |$ G% H2. 随机分配被试。 7 H; e6 }. S& t, I
五、组内设计的缺点及克服
7 E3 v  s9 D4 S+ k在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 g' o; f3 N6 O5 T& u) v% s1. 完全的平衡方法。
- ?5 T2 x& L: l* O( P2. 拉丁方方法。
  _  r5 N' s' g: p6 z7 m' R6 u3 G实验设计小结P21表
5 y  t+ [! T8 c: p' V. i/ j组间设计 定义 优点 缺点 克服缺点的方法 * S5 _* w* U7 _) X
一组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实验条件互不干扰 不同组之间被试的差别可能与自变量混淆。 怎样分配被试?匹配与随机化
  k0 U0 E2 y5 g/ M6 v( V) Q组内设计 每一被试都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实验。 被试的差别不会与自变量混淆,节省被试。 实验顺序造成各种实验条件相互干扰。 怎样分配自变量的顺序?完全的平衡与拉丁方法
% C( N0 s0 I, o* d0 m7 r& h六、混合设计
  v/ {3 m+ g) H. F) b* d9 K既有组内设计又有组间设计
& Q6 z# D2 f5 U一般说来,如果一种自变量很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那么地这些自变量按组间设计安排,其余的自变量按组内设计安排。 : v( u8 u3 z; {( R5 g* l/ g
第三节 实验中注意几个问题 6 V8 F( A# A1 I# p4 _
1、 防止混淆自变量
* Y9 T% r# D) L( j( {! l; w2、 防止实验者效应 1 o9 S$ c2 R4 v1 K4 x  ]6 e& V) l
3、 几种不恰当的实验设计(被试接受自变量的影响后测验,想了解自变量的影响;控制组与实验组不属于同一总体;没有控制好控制变量) 1 o1 o9 e+ V9 B) W; h9 Y* p4 Z6 K
第四节 略 , r' i% Y( E& ?4 C0 p+ g& x
第五节 非实验研究方法 5 g( a8 n; E$ C2 x% M
l 两个特点:第一,我们不能操纵自变量。
: u9 ^' r; \8 I第二,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作出妥协。
: u/ [3 D; z% i6 [一、 自然观察法 . t* V5 Y7 a6 y
一条规则是,观察者必须作为局外人进行观察,不得干预正在进行的活动。
0 d, a% q7 V( E8 X/ k/ Y自然观察不能提供对现象的因果解释,所记录下来的只是按时间先后发生的一连串的事件。可以从中提出问题、提出假想,可能的话就用实验方法来验证,这就是自然观察法的用途。
& v- Q1 `0 b" T' u& G' [( v二、 调查法 8 _4 w% w$ k' r# a4 k, @/ s
调查的目的在于确定人们对某一特殊问题的感受如何。 6 `  m1 f1 [5 K! T8 {
作用是澄清事实,扫除流行的不实传闻。
  j* O6 `; }0 p$ C6 E& w( w* e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调查对象即样本要随机选取,否则调查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歪曲事实。随要选取。 ( @9 g, R9 x1 m/ u9 l/ k9 P
第二,调查问题的设计。调查的问题必须表达准确,不能产生岐义。   z3 y1 W2 I6 s' b3 z
三、 相关方法。
) y- h5 p1 g% b. \4 D“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6 q8 V; b5 m, ^
四、 个案法
: J% r7 X/ w0 M  b& ~个案法强调的是个别差异。 5 X- s& j- {; O6 D
第二章 心理物理学方法 5 O3 u9 D6 w3 f" \5 \
心理物理学的先驱者是费希纳(G.T.Fechner,1801-1987)。
+ Z$ \" m* z! M$ s! m3 v6 d1860年他发表了《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为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给心理物理学下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心身之间或心物之间的函数关系的精密科学。
0 G1 ?; [1 v; J) [. T! o第一节 感觉阈限的测量
7 V( T- \; x, j4 {7 a一、什么是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有感觉与无感觉的分界线上的刺激强度。 5 B6 b( e6 T% J3 A" |8 \
韦伯定律。
- T8 M- n: X# y5 e+ V二、测量方法:它们是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学习者应特别注意这三种方法的实验程序和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
6 |4 S6 J/ P6 e9 p1、 最小变化法
5 K2 F* K9 \, T& Kl 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的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呈现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的小,目的是系统的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 c' @( L( a% {3 [l 注意递减、递增系列是交替进行的,数量一致;每个系列的起始点也不一样,以免被试形成定势;
7 P4 X% m" U9 s- c7 g+ p* F9 Zl 每个系列的转折点就是该系列的绝对阈限,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数平均值。
: I# n4 A  K. @) p/ {- Rl 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的方法如下。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St)一个是比较刺激(CO)。在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为下限(L1),这里我们有从=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称为上限(Lu)。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称为主观相等点(PSE),它的含义是,被试在作比较时,实际上是标准刺激,为标准刺激,所以叫做主观相等点。
( w" \; L. z+ [6 j/ A★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把6个系列的上限平均,下限平均,就可以求得差别阈限,求得的差别阈限叫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经例叫作相对这也就是视觉长度的韦伯比例。
3 K& @' x. S5 D8 ~7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被试会产生习惯误差或期望误差。习惯语差就被试习惯试习惯于原先的刺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因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期望误差被试过早期将要来临的刺激导致错误的判断。为了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用最小变化法测阈限时,应用递增和递减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 5 T2 X* a5 X6 G! t  B/ X
2、 恒定刺激法 刺激通常由5-7个组成,在实验过程维持不变,因而这种方法叫做恒定刺激法。刺激的最大强度要大到它被感觉的概率达到95%左右,刺激的最小强度要小到它被感觉的概率只在5%左右。各个刺激之间的距离相等,确定几个制定值,与最大间距与最小变化不同,恒定刺激法的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刺激呈现的次数应相等。 4 c2 U5 B8 `( L
l 计算恒定刺激法实验结果的方法。 2 Q7 e( Z- p2 P. ~& M/ C
直线内插法应用比例算式求绝对阈限。
  |: r# E& Y* L7 z平均Z分数法可以避免直线内插法的缺点。
" I4 K/ p: s) ]5 E% x如果用最小二乘法处理实验数据。首先要确定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
9 N7 W6 y4 I! S3 R8 B标准刺激与每一个比较刺激组成一对刺激,每对刺激按随机方式呈现,要求被试将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标准和比较刺激相继呈现,其中50次标准刺激在前,50次标准刺激在后, / i4 I( U, d! i$ ~' T
运有内插法,有50%引起感觉差别的刺激增量就是差别阈限。 5 l$ y+ v$ T" q+ Q! C2 h! f. c
75%相等地带的上限,25%次相等地带的下限,75%的差别阈限
+ Y/ c' W) \7 N: L3 _0 v可以用平均Z分数方法和最小二乘法处理求差别阈限。如果用恒定刺激法测量差别阈限时允许被试做三种回答,即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进行比较时,被试可以回答“重”,“轻”和“相等”时,我们怎样求差别阈限呢?这时相等地带上的限定为50%次重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相等地带的下限定为50%次轻于标准刺激的比较刺激,有了上限下限就可以求差别阈限。 4 q  m: l, z8 h" }* g
3、 平均差误法,是实验者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客观上一般不可能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完全一样,于是每一次比较就会得到一个误差,把多次比较的误差平均起来就得到平均误差。因为平均误差与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可以用平均误差来表示差别感受性。
/ x: d* C# A- \" t' y& i4 }在上述实验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一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 3 s+ Z1 r% p$ U! r: b
在平均差误法中除了平均误差外,标准差、四分位差也可以表示差别阈限l 各自特点: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由于渐增和渐减的刺激系列,会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应用三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测差别阈限。
7 M5 {- o7 a% p% `5 h6 x第二节 信号检测论
7 r6 Y6 w8 G' S$ O$ {8 S色子游戏的四种情形. 漏报、虚报、正确否定
$ g5 e3 i( S/ W" }. n: d7 a  3           0
9 v) F& j" S) B2 G击   中 漏   报
  V! Y$ h. x- p  ]. B, _: z( Y) w虚   报 正确否定 ! `& I' |, u' p% s
第三节 心理量表
- ~0 y7 x, q9 c- B4 f; d6 [3 ~5 e( {0 |l 顺序量表是将对象的某一属性排出顺序。顺序量表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测量表。
, g8 z8 n: P. t  z' h3 K; v6 z2 Jl 等距量表有相等单位,可以测量对明之间的差别,但没有绝对零。
0 s6 L% A5 a6 t. l2 o+ _  ^l 比例量表与上述量表相比,既有绝对零又有相等单位,因此它可以测量对象之间的差别,还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比例。一种较理想的量表。 , ~) I/ J' e! H, r2 b
一、差别阈限法、等距量表与费希纳定律
5 y. }5 n: F5 F- N' h4 @如果你运用差别阈限的方法来制作等距量表,那么实验结果是支持费希纳定律的。
% D, ]: j: p3 z! B  }9 CRx=logSo+klog(1+w)   这就是著名的费希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 U8 p) w0 F7 G; ?) H& J) m二、数量估计法、比例量表与斯蒂文定律 1 c' e1 a8 @. \+ ~1 t$ V2 i* Q
① 如果你运用数量估计法制作比例量表,那么实验结果支持斯蒂文斯定律的。
. z! f  w- G0 K8 m8 a② 什么是数量估计法?1975年斯蒂文斯关于数量估计法给被试的指示语作了清楚的说明:有一系列刺激以随机方式呈现给你。你的任务就是用数目字来表示这些刺激的强度。你可以随意地把第一个刺激叫做任何数目,然后按照你的主观印象逐个给其他刺激标出数目字。使用的数目字不受限制你可以使用整数,小数或分数。试图使每个数字同你觉察的刺激相匹配。 ! p- C* N' d9 q
③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就是斯蒂文斯提出的幂定律或叫斯蒂文斯定律。如果以S代表心理量,I代表物理量,以a,b代表常数,那么幂定律可以写作:S=bIa   , Z$ k5 N* h/ J! b7 H. @+ R
. 三、对偶比较法、等级排列法与顺序量表 1 Z  R& X: A: w2 l
可以用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制作顺序量表。图2-19 4 A  \: r0 ?/ n$ `
第三章 反应时间
  Z2 Q8 w, L3 J: v+ Y' @第一节 反应时间的一般概念和种类 $ \- P+ y  R8 }# F! C/ O  s+ S
一、一般概念
; u5 Y2 x& J! s1、当某个特定刺激出现,到对它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就为心理家观察心理操作打开了一个窗口,
! ]  M* m# d8 n& R* e% e" [2、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受到“人差方程”的启发,认为可利用“人差议程”的原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他确定了三种反应时间,被称为唐德斯A、B和C反应时间。 # ^! ^0 A- c: B( Z
二、唐得斯A、B、C反应时间 ' K- Y* A+ y" b5 ]
1、A反应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间。
- z7 v3 K  @  c! w" ?- `- K简单反应时间是一个单一简单刺激与被试作出单一简单反应之间的最小的延迟时间。
9 V( H: |& |9 E7 K  G7 r2、B反应时间又称选择反应时间,反应模式从选择(B)反应时间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刺激和两个(或多于两个)反应,每个刺激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应。 6 t. [& J+ S/ [8 K9 ^9 {
3、C反应时间又称辨别反应时间。在辨别(C)反应中,而禁止对另一个刺激反应。
/ w$ Z  _$ t$ Y/ \1 D7 dl 估计确认和选择的心理操作所需的时间。辨别反应测量了确认加基础反应时间(简单反应时间),所以从辨别(C)反应时间中减去简单(A)反应时间,便可估计出确认所需的时间。类似地,从选择(B)反应时间中减去辨别(C)反应时间,就可估计出选择反应时间。因为选择(B)反应时间包括了确认、选择和简单反应时间,而辨别(C)反应时间仅包括确认和简单反应时间。反应时间A、B、C、的相互关系。三种反应时间之间的减法关系,也称此图为唐德斯的减法反应时间的示意图。
$ m7 D. m* n& K7 `0 T7 B第二节 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 * h7 v( c! ^) o3 A8 Z+ t7 ?
一、反应时间依赖于受刺激的感觉器官
  C" f1 P' |5 H4 S! O1 D- b& Y① 不同感官的反应时间不同,
9 y& A3 ]& Q  s- i0 Q② 同一感觉通道接受的刺激不同, * M  F3 {5 }* D: V  e; b$ M
③ 刺激相同感觉通道的不同部位,反应时间也有差异;
! z% v# {9 d* `4 L% U0 J3 D3 x3 ^3 b/ h④ 刺激复合感觉器官,会影响反应速度。
3 t# _  @# R- M7 K二、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强度
$ E% q, \: b/ O- G! Z) i反应时间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缩短,但减少量越来越小,强度再增加,反应时间也不会短于110毫秒。 * G( V0 {. C/ i8 Q  w1 R# G9 h+ u
三、反应时间依赖于刺激的时间特性和空间特征 / V: L1 w0 W+ O. ~+ s; C5 I
当物理刺激强度本身不变,而增加作用于感官的时间,造成时间的累积作用,这样便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 [, U3 i9 K! u5 o: v. F! S. i  F如果物理刺激强度不变,刺激时间一定,增加视觉刺激的面积时,由于感受器神经兴奋的空间积累作用,也会增加刺激的心理强度。 4 j% x6 _* F# B9 Q/ @& H
四、反应时间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 9 ~& B( x2 v5 n4 ~  @2 u
1. 依赖于机体的适应状态:眼睛对光、暗适应的水平不同,反应时间也不同。 & w4 \  J: D1 C3 G# h
2. 被试的准备状态也是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之一。
1 R8 `0 n( V8 a3. 额外动机会加速反应。 7 V9 J# H. I3 [( D5 S6 j9 e
4. 年龄也影响反应时间。
4 s/ g7 J* b. N; ~$ d0 c5. 练习因素与反应时间的关系最密切。
4 A& F8 o+ I2 q, e0 }$ I6. 个别差异和反应时间。 ' w  D6 q1 g( {+ g* Y. D
第三节 反应时间实验中注意的问题
- m& c7 C7 e( u+ J3 g1 _一、自变量的相互混淆 $ ]! z9 j+ h0 t/ {( F
二、反应时间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 M  B. r; K' S- t6 @! \
1、为克服假反应现象,改变每次刺激呈现与预备信号之间的距离。实验中插入“侦察试验”。但在选择反应时中,不必安插“侦察试验”,因为对被试的要求不仅是反应要快,而且要准确。
6 j4 w3 |% D6 B' t- ~+ g2、选择反应的数目和要辨别的刺激数目必须相同。
 楼主| 发表于 2007-8-28 14: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反应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5 Q& k; ?, u7 u7 p
1、选择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时,要考虑到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互换关系。要想提高准确性必须放慢速度,心理学称这种相互关系为速度与准确性的互换关系。
: L3 D; z" g% I- g2、由于反应时间部分地依速于错误率,所以选择反应时间作因变量时,既要考虑反应的速度,也要考虑反应的准确性,反应时间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而是一个多维的变量。只有当错误率在自变量的所有水平上都保持恒定时,反应时间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因变量。一般说来,必须联合考虑反应时间和错误率这两个变量。 % ^: z. s5 \. Z2 F6 [% W3 m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中的反应时间实验
* e  k  g/ N4 u( Yl 波斯纳(Posner,1970)通过应用减法反应时间实验,证明了在短时记忆的短暂时间内,存在着视觉的编码。这说明短时记忆中,先出现一个短暂的视觉编码,然后出现听觉编码,所以随着两个字母相继呈现时间的加大,视觉编码效应逐渐消失,听觉编码效应增大,其反应时间也加大,从而缩小了与A、a字母对反应时间的差别。这就是应用减法反应时间的方法,证明了某些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可有视觉与听觉编码两个连续阶段。
" W/ B0 ?; u/ i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 I" b: O3 X0 t第一节 视觉的基本特征
# a9 m0 L9 `/ @8 c1 b+ G1 b. [人的基本视觉特征包括视觉的空间辩别特性——视敏度,时间辨别特性——,闪光融合频率,以及视觉的适应特性。
7 M) I# C7 v% p' m0 Z; S一、视敏度是辨别外界物体细节的能力。 ; B% ~4 X" {- ^  B
二、闪光融合,视敏度是测量人对空间刺激物的分辨能力,而闪光融合是测量人对时间刺激物的分辩能力。亮—暗周期数迅速交替的光看成是连续的光。此时每秒钟亮一暗的周期数,称为融合频率,又叫临界闪光频率。
, h) F6 C3 c& H5 P. F三、适应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视觉现象。在黑暗条件下,视觉感受性逐渐恢复的过程称过暗适应。 & C, \8 D4 w; A. {( }
光适应同样是我们熟悉的视觉现象,当从黑暗处到光亮处时,可发生光适应过程。
5 W- q' P- ?7 O* I/ y# ?第二节 视知觉的基本问题 ' G6 P# r/ L* a$ v
一、颜色知觉:感受性最高部位在480纳米及600纳米附近,而最低感受性位于540纳米附近光纳米附近光谱的两端。
4 G2 k2 U4 {% H5 {二、形状知觉: + L5 J0 q3 w7 q
1、知觉再认
3 r" `- g# Q% H3 U; H$ g: s  {组织知觉的最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把图形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
% G& H1 S* O8 d图形——背景的相互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知觉组织的原则之一。
0 A' M# n  a* r# R& i$ p另一知觉原则是分组,两维图形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零散的,这依速于分组的若干规律。 , v# A) M2 ]1 W0 c: w& H
① 封闭性规律;   G! |4 L) R  D
② 连续性规律,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图形中,如果有新的成份加入,人们会把与原来图形的顺序一致的新成分,看成是原来图形的继续,所以原来的图形只与中心的不方块连续,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同。 6 C5 M, g0 J7 \  c* t8 T
③ 相似图形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 E% y- a5 ~& u
④ 接近性规律;图形在空间上比较接近的部分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 n! R. q8 U$ a2、词再认:熟悉性对词的再认的影响,首先控制词的使用频率
# T6 |4 }* V  u①对汉字右下角的笔划往往先抽取,随着呈现时间逐渐增加,字的左上角的笔划才被抽取。 * b" M3 o6 M8 k4 x
②对结构上属于包围或半包围型的字,如“南”“虑”,被试先写下字的轮廊,然后填充内部细节。 " o# H$ V; l/ ], M
三、深度知觉 4 b' ^5 {& x$ z' X6 \' `# b
1、略 5 A: }* g% Z% [6 {+ i* e
2、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 , n: O, }/ S1 ~$ I
3、双眼线索
1 @6 l( r0 \  R% J( A主要指双眼视差提供的深度知觉线索。所谓双眼视觉差是当人们观察一个物体时,由于每只眼从不同角度观察,而使两个视网膜像之间产生了轻微的差别,这种差别称为双眼视差,是深度知觉的基础。
  l6 Y4 [, H+ h) r4、婴儿的深度知觉 1 x8 h( I! q0 ^) p" i
※吉布生等人利用“视崖”的装置,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装置为视崖,※浅的一边爬,爬到深的一边了。心率。※对2-4个月,当把婴儿放在“视崖”浅的一边心率没有变化,而放在深的一边,表现了显著的心率变化。因此,这些研究者使用感觉反应测量——心率变化,表明甚至年幼的婴儿也有深度知觉。
! V( [3 N- C) r6 j$ `五、知觉恒常性 . p8 `+ w3 k. C3 t$ `4 Y  j% _
所谓知觉恒常性是当观察条件即远端刺激(外界物体)和近端刺激(投射在感受器上映像或能量)发生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
3 T7 R$ t8 Z7 P+ [7 i3 ~第三节 其他感觉
; H, Q! X% U1 b6 I3 k9 `7 Hl 嗅觉:
1 `- E, o0 o0 E, N* z1、嗅觉适应:一种气味持续作用于嗅觉器官,嗅感受性的降低。
% e/ @7 ]9 k4 S6 t% K3 I* U/ ^7 e2、嗅觉的交叉适应:对一种气味适应后,将提高对另一种有关气味的阈限。 ( c! b' H* B/ e6 I3 r# ^
l 触觉:另一种触觉感受性叫做两点阈。如果同时刺激皮肤上相邻的两个点,而且它们之间的距享受非常接近时,只会感到是一个点的刺激,但如果逐渐加大两个刺激点的距离,就会觉察是两个点,能觉察到两上点的最小距离称为两点阈。  
) h1 A0 s( F( S5 p3 s; h* [# p  : s: f6 X3 w3 Y7 M
第五章 记忆 8 A+ o: z9 y' T9 v3 U3 i
第一节 艾宾浩斯的工作 5 r: x  O9 R5 b2 k" f9 s9 G2 s
第一是无意义音节
0 y( M* p7 V. D& ]/ {) @第二是测量记忆的方法即节省法。 - ~- \$ q. A! z! M! B) k7 q( e
节省的百分比=100×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重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
* d6 Q1 E8 Z8 p8 n; ]                     初学时的诵读次数(或时间)
) w' |, ~( ?( ^4 Xl 几个问题:
$ Q+ k$ u8 y. l1 K一、音节组长度和学习速度的关系 # O3 m0 z6 {3 O* C- p
二、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时学习速度的增加
+ ], y5 s0 ^  G! [# o. s7 S三、记忆保持和诵读次数的关系
5 |: T8 x4 }- W四、保持与遗忘和时间的关系
/ f  O' w1 W0 P  E3 @7 Q. }总的说来,学习后开始遗忘的很快,约一天后遗忘速度放慢,间隔越长,遗忘渐慢。艾宾浩斯还研究了重复学习和分散学习的影响,睡眠对记忆保持的影响,等等。 & Y) G. T  Z# s% {2 J6 T
  ' f& R$ w4 K3 X0 O) g
第二节 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及研究途径
9 l/ m) e/ }+ j一、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 ( J2 `3 Y; u* Q- Y
1、美斯波灵关于视觉形象储存的研究:首先,刺激卡片通过速示器或可控制时间的幻类机呈现50毫秒(1秒=1000毫秒),在这以后,被试告出来,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到,被试觉得12个字母都看见了,但只能说出4到5个字母,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以最短的时间“ 瞄”一眼书上的卡片,我后迅速闭上眼睛,你能看到多少字母,你能说出几个字母?你是否感到当你说出头4个字母时,其余刚才看见的字母迅速地“衰退”了,你无法报告它们?通过实验,斯波灵断定,被试看到的比他能报告的多。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想出部分报告法的实验程序来进行实验,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中,被试注视刺激卡片50毫秒,然后,他们不必报告所看到的所有字母,面是只报告四个字母,至于是哪四个字母,由声音指示,高音指示被告报告上面一行的四个字母,中音指示被试报告中间一行,低音指示被报告下面一行。三种音调是随机出现的,所以被试无法猜测而必须看所有的字母。 ' H6 T) F8 o( t' E  V1 l4 z: _
如果被试每次都能正确报告四个字母而不管它们是在哪一行,那我们当然可以推测,被试是能够看到12个字母的。斯波灵比较了两种实验程序的结果:要求被试全部报告所看见的字母,平均成绩为4.5;而部分报告法的平均成绩是3个多一点,由于这是报告一行的结果,实际的平均成绩应该乘3,即10个左右。这样,斯波灵的部分报告法证实了,视觉形象的贮存可以在瞬间保存较多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也可以飞快地消失——在说出四个时间后消失了。
$ T/ A' I6 G& j. @% |0 ^# A/ {! l1 p二、短时记忆 ! i, e7 Q& ~% D+ [$ F& V
1、短时记忆容量:而小单位(单字)联合成较大的单位(双音合成词)的过程叫组块,较大的单位就叫做“块”(chunk)。由此可见,通过组块的方式可以把较多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因而增加了记忆的容量。
- E" h5 S* x) M. x/ V% j# o+ Z: {2、短时记忆听觉编码:并且视觉呈现的比听觉呈现的记得更准些。 1 x1 i/ L2 I& L( r- K. [% V. d
3、短时记忆遗忘:遗忘是信息的自然衰通,时间是遗忘的原因。另一种认为遗忘是干扰造成的,新进入信息使刚才记住的信息虽度减弱导致遗忘。 : V+ J" z( T+ r3 ^) B# o* V( P
l 彼得森实验支持了遗忘是时间造成的观点,因为倒数3以后间隔时间愈长遗忘越多。   F2 M& x1 }5 G' k
l 凯佩尔等人的实验,彼得森的实验并没有排除干扰因素。 ! L* Y" M+ X2 ~
再现依赖于以前测验过的项目数:测验的项目多则干扰的项目多,遗忘就多。当然,时间在这个实验中也起作用,但总的说来,这项实验有昨于证明干扰是造成遗忘的原因。 : f6 |% {& Z7 H9 z
三、长时记忆 0 x  B# b; n8 N9 ?$ {. u2 o
1、研究方法
! p  S# i7 P+ b$ U①自由回忆法。被试以他们愿意的顺序再现出来。再现就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把记住的材料写下来或说也来。 5 w7 M* \+ e" _* a( _5 J% s# J
②对偶联合法。学习时呈现成对的项目,每一对有一个刺激项目和一个反应项目。学习时呈现成对项目的速度是固定的,
' R: X; r$ f# b③要求把已学习的项目(如单字,图片)与未学习过后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的。假定被试对新项目认错了多少,在认对的旧项目中也可能有这第么多是猜对的,所以要从认参考旧项目的百分数中减去猜对的百分数,才是真正认对旧项目的百分数。 $ V1 ]: _) F! Z  n, N% ?8 J
④重学法 * I* ^3 S0 x9 k4 B  D: }( T
⑤ 知觉辨认。把学过的未学过的单字随机混起来,在速示器中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读出所呈现的单字。 * A3 Z7 ?6 ~( z  O, y
2、遗忘 $ v0 B2 s( U! E3 W: k, R1 P- O! I
干扰有两类: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 _5 v+ `* l  N% o3 O" l* c心理学家程×颐对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倒摄抑制的关系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用的实验材料为10个无意义音节。材料相似程度高时,插入材料对原有材料的干扰较小,随着材料相似程序变小,干扰作用达到最大,当插入材料与原有材料全不相似时,干扰作用又变小。 8 ^+ N  }& C# |5 Z" z# {
3、系列位置效应 7 k0 w3 A! D- l4 Q, ^
我们有15个项目。这样,我们就有从1到15的系列位置。每个被试以不同的顺序学习一遍这15个项目,然后让他们作自由回忆,把再现的成绩按系列位置登记,就可以根据结果绘制系列位置曲线,在这里我们提醒一下,如果上述15个项目按同样的顺序呈岳给被试,那就会导致项目本身与系列位置的混淆,即自变量的混淆。系列位置曲线被认为是对两种过程的记忆理论的强有力支持。30秒延缓再现的曲线证明了这种说法,由于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在30秒内已消失,所以曲线末端变平,字单的最后几个项目再现较差;但是,由于最初学习的几个字即在开头的系列位置的单字已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所以曲线首端不受影响,再现仍很好。换句话说,延缓只影响短时记忆而不影响长时记忆,可见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记忆。
! `( N' G0 i& L0 L" Q1 H" m3 I# ]第三节 记忆的加工层次理论及研究途径
7 I2 b5 |3 ]& i: a记忆的久暂不取决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 U/ a4 p" t" |9 i8 x
“加工层次”理论的另一重要论点是,记忆依赖于(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4 x! `' T+ ~# D  }. J& e4 U) h一、加工层次对记忆的影响 7 R2 T( x4 Y6 l5 ]
二、记忆依赖于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
$ P; C, X% ?) l% s4 p雅各必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实验条件从“无上下关系”到“想出”一直上升,而知觉辨认却表现出明确的相反的结果。这证明,记忆既依赖加工过程的性质,又依赖提取(测验)过程的性质。
' {  E7 ~  U/ E. |- N第四节 记忆中的组织 6 J! e. R% }" A! }2 ^6 M
一、 群集(clustering)与主观组织
5 q- R; l  m5 t' Y2 k& j( Y塔尔文(Tulviny,1962)发现,当实验者使用没有联系也不属于同一类的单词作材料来进行自由回忆实验时,从实验者的角度看,在回忆时,既不会有范畴群集也不会有联系串出现,但是被试往往自己组织材料,造成群集。回忆时人们倾向于按照群集的原则来组织材料;如果没有群集可利用,他们就用自己的主观组织。 6 O! P; Q; k+ }$ E
二、媒介
* m+ k9 t* a: h/ g5 ]所谓媒介就是原有材料的变形,当回忆时要先回忆媒介,以及媒介形成的方法或媒介的含义,然后就可以把媒介还原成原来的材料。
! S+ D7 i, I( S第五节 影响记忆的因素
2 O5 c+ a  O* T- r; w- f一、单词的各种特点 , H# L- k' x4 c
1. 频率
# A5 U* c/ m8 K& w% C/ c' \高频字,低频字。实验证明,高频单字易于回忆。但是,当进行再认测验时,不是高频字而是低频单字成绩更好。 " F3 F. V! Q, ]
2. 意义性 # q" j8 H" o1 ^( |( \4 V) g: Q
3. 单字在字单中的位置 * i, F. t0 V- ~/ E1 H
二、 被试的各种特点 2 k& Z* f9 ]  ~- A7 |6 k
年龄、性别、心理健康 4 L2 ~: S5 F* k) n& T3 X
第六章 心理语言学
- |5 M4 h1 a6 P;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把语言过程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 w* u6 y3 x1 Z8 R. [" E$ v% z第一节 语言获得
0 f) k/ X' \3 z0 i- R7 D) m8 n语言获得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 m$ o- y9 h+ W1 ^一、自然观察法
9 w, Y! R' u1 X  w9 w1 ~9 L儿童的电报语言:布朗,他对13个2至3岁儿童的语言记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儿童使用的文法,是一种有规则地缩短了的成人文法的形式。他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电报言语”
3 C' V! O; n0 O# c# @5 O4 F/ z" {先进仪器完善自然观察法:韦尔曼和伦珀丝发现,当儿童说些什么,而听者作出了合适的反应时,只有3%的情况下儿童会重复自己的话。而且,当儿童说些什么,听者却指出他或她没有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时,儿童会在100%的情况下重复自己说的话。这种现象清楚地说明此儿童说话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 0 v6 J- h. B3 T8 M) q8 l3 z
二、调查法 1 y& Z9 b0 U: s  E) L5 ^
1、学前儿童词汇调查   W- `; {# H. E6 Q3 }
史密斯:儿童词汇量增加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 Q5 d9 i- {1 o, y2 W  y3 E某些心理学家把儿童词汇量的这种戏剧性的增长,称之为:“语言爆炸”。
0 o! L; z- k, E" ?% P# ~三、个案研究法是一个人作深度研究时采用的方法。
, q* ~$ p1 Z+ h4 h% m9 T" D" p0 Q1、朗伯格对缺陷儿童的语言获得问题调查:事实证明,即使这个儿童没有发音的经验,他也能够理解语言。 ' |6 n3 \* z. q. T) x- D, q
2、社会隔离:格妮的情况表明,一个人到少年期后,语方习得还是可能的。
/ x. r- |" @2 l" N" ^四、相关法: ' t- g6 ?0 \4 ~
1、纽波特:儿童词汇量与母亲言语行为的关系:母亲言语行为的几种量度和婴儿的词汇量,两者存在着明显的相关。①母亲说出客本的次数愈多,儿童的词汇量愈大。②母亲模仿和扩展孩子刚才说过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也是正相关。③母亲重复刚才自己说的话的次数,与儿童词汇量的大小是负相关。她的孩子的词汇量就小。 5 H# d; _1 A  w7 }
2、家庭环境:儿童的语言能力与以下三个因素是相关的。(1)儿童母亲的复杂情况;(2)母亲的情绪和语方响应。(3)适当的玩具及其有效性。 " k. S/ w, {& F9 ~$ R) n
五、实验法
# b& M$ C, u" `3 q- t$ W1、印证自然观察的问题 " K- w. j, r. M  d
布朗的实验:儿童几乎总是重复名词、形容词和主要动词,他们很少重复冠词和助动词。
. n3 ?- S. M. f0 i3、揭示隐蔽的过程
6 y7 v5 S3 D. B- ?2 r  a% b莫非特利用心脏节律变化为指标,测量幼婴的谚语知觉:发现这个时期的幼婴,如果听到一个新的声音,心脏节律就会变慢。同一个声音不断重复,习惯化就会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心脏节律就恢复常态。以幼婴的心脏节律变化作为辩别两个不同音节的指标。 3 _3 F2 f# f2 ~6 f. Z
l 儿童的听偏好:斯塔尔(实验内容)结果表明:控制组的孩子对两盘录音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爱,而实验组的孩子却表现出听偏爱。 他们能够辨别符合文法的句子和不符合文法的句子。 + O5 z( g3 f! h+ c* p% h1 a5 O/ N7 ^
第二节 句子的记忆
5 _; B9 Q* x! T9 N5 o! N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乔姆斯基提出了句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思想,
/ b. S9 t6 T+ d; s! h5 L8 g8 v1、概念:人们实际上写的或说出来的句子,这就是句子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则是指句子的基本的,比较抽象的意义。两个句子,可能有非常不同的表层结构,但是,它们的深层结构,却可以是非常类似的,或者是相同。
% I0 @7 o5 V; X2 W) u有些句子的表层结构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深层结构, , t& H. ~' B7 m& ~( O0 Q
萨文对核心句和核心句的转换的实验:它必须首先确切地记住这个句子,然后,要尽可能地记住呈现给他的词,可以预计,被试要记住和回忆的句子愈复杂,那么,被试对那些无关联的词的回忆成绩就会愈差。与核心句一起呈现的词,被试能记住的就较多,而与转换句一起呈现的词,就试能记住的较少。
7 p# N+ o8 h) o) R6 x二、对句法的记忆
2 P) s" ^6 s' f9 ]1 Q1 n人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个句子的意思,至于句子的确切形式或句法结构,他们是很容易忘记的。
5 r7 p8 |$ j5 \9 g7 [; C三、对故事的记忆
& l3 g% ?4 W6 y) _$ K基本的倾向:
% h: }  l7 t) X$ c) K/ e0 f(1) 被试回忆的内容比故事原文简短了,   z: m4 _) {, I$ z
(2) 某些表达方式更加成语化了, . }% y% x6 k2 t$ z  P! v& I- J
(3) 被试回忆的内容比较故事原文更加一致和合乎逻辑起来,被试在头脑里对故事余述内容作了一定的整理。
6 R  B# a5 z# m  P  r+ _不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它们的内容在人记忆中的存储方式是相似的。
  W& y' Q! B4 x不管是复杂文章表达的信息还是简单文章表达的信息,都必定以相似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的。 ' r) R" c" k" w  @. @% K
第三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沃尔夫假说
+ E  c# w; f! m, `- V一、沃尔夫假说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语言决定论,即主张语言的结构决定思维的结构,语言支配思维,决定人的认识;二是语言的关联性,即说不同语言的人有不同的思维结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认识的方式。
6 W2 a7 |! t( B; f' Z9 n; g二、验证:
8 @5 I) N+ T% D布朗和伦伯格探讨编码能力(语方属性)与再认(思维属性)之间的联系。
) T4 @: _& N! x' Q5 J; n' I编码能力是指语言符号的效力(可用性)。 " G) b' Z; h* K' }
前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大,而后一语言符号的可用性则小。就是说,它们的编码能力是不同的。 : s. V. ?+ o# H8 U
布朗认为:编码能力与思维的某种特定的尺度,即再认,应该是有关的。
( u) M' E: e% A$ N被再认成绩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当任务难度加大时,再者相关的程度也就啬。被试对高度可编码的颜色(如红色)的再认,是十分精确的;而对低度可编码的颜色(如核内部的颜色)的再认,并不十分精确,语言中的差异与思维中的差异是有联系的。 " Z8 k+ p/ N" t# r
这两组儿童在分类上有显著的差别
" c6 h" X7 K' U2 e1 {5 L语方确实影响着儿童的认知方式。
( j( D% h5 G' H9 t$ D5、形状名称对认知的影响 ( \6 }3 S* `+ {3 x2 D. {
① 语言符号对图形再现的影响:语言符号对人的认知是有影响的。 7 t, ~0 A# T, J6 F* v
② 语言符号对图形再认的影响
+ o) Z" t2 X1 f2 j4 U! _7 J/ U第七章 思维
7 o( P3 }$ S$ V8 |( ?; A第一节 问题解决
9 x! Q0 T' |4 M/ Y+ O; D一、 影响问题解决的一些因素 : O0 x" e2 ?- s* J
1. 刺激物的名称是否呈现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6 ^" R/ o* Y, B! j" h2. 噪声 9 L7 f, T  Q, d7 w
3. 定势的作用
- u/ V* O3 F) x8 J8 b( U) f4. 解决问题的策略 7 a. I) w. a! j' f
5. 个性的影响 3 c5 R: F8 r0 h3 T" |( m, G% b
二、怎样移动哈诺伊塔:解决问题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求通过搜索最后达到目标或目的即解决问题。 ) Q& h5 d- s( E* g# m  r
问题的最初情景称为初始状态,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各种状态叫中间状态,目标就是目的状态。所谓问题空间,就包括上述三种状态以及有关感三种状态的知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还进一步分析被试解题的策略,循环子目标的策略。
( L4 j6 b2 D6 s' e, D5 D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 ) ^8 u" q. u6 Z, u3 G
概念就是对具有相似特征的一组刺激所作的同样反应。概念形成就是去发现那些相似特征的过程。 % i, ~  l. K( U) j% A0 ^- s
l 年龄的确对辩别学习有巨大影响。
, b7 m. ^: C1 j 一种策略是,“刚才圆的是对的,三角形是错的。现在反过来了,圆的是错的,三角形是对的了”。这样的策略属于逆转换,因为被试只在图形这个维度上作了改变。还有第二种策略,“刚才圆的是对的,现有红的对了”。这样的策略属于额外因素转换,因为被试转换了维度——把图形换成了颜色。 - R* G4 Y2 b- v9 D3 C  ?
第三节 决策
2 p. N6 \2 I' v" H' K卡尼曼和底沃斯基:研究表明:人们往往受一些与作出决定无关的信息的影响,但是又常常忽略了一些与作出决定至关重要的信息。
  h0 I1 H0 ?+ Z( ?/ z4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代表性”搞错而在决定概率的犯错误。
  m; h. w! ?1 g: `( e“可利用性”也常常导致人们的错误判断。 9 y* [5 Q' N/ ?1 v4 L) N
样本的大小是一个正确的线索,但人们没有好好利用它。 0 G; b5 ~& R$ j: V6 }
小样本的数据更容易偏离平均数。 , T3 `# n, ?% v. t$ K
二、影响决策的因素
6 {' u0 x/ Y: b  m0 v* r5 p1 N: Y1. 年龄的差别对人们作出决策的影响 3 ^' Z7 h3 e& N  [9 q
青年人更敢于冒风险。老年人使用的标准较高,较保守。 8 |8 T3 ]6 p$ |2 {: x
2. 性格特点对决策的影响  8 X2 N6 I/ g2 m% c
第八章 动机 - x6 I3 e& v! Z% Y7 f' b
第一节 动机的个性差异
' D$ D- @5 H9 f! l一、饥饿与肥胖症 , }% @2 I: C+ E7 v8 v8 s  q
尼斯本特:儿童的体重影响他们获取食物的努力程度,正常被试肯花力气去获取食物,但对于胖人来说,那似乎是不值得的事情,成人胖子或婴儿“胖子”都是如此。
+ F% ^/ q8 K; ?& r+ [6 |/ J# T正常人比胖人更多地受饥饿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地受食物的外现程序影响而进食;胖人比正常人更多受食物的影响而进食;胖人不大情愿花大力气去获取食物。
  c/ K9 }! Z9 O' G; `  ]二、成就动机 / u0 w4 l! C2 f2 E6 }4 H* ~
1、对成就需求的测量
2 ?4 @* F, ]- n投射技术 ; m9 Y& |9 k- |# f3 ?" q
墨里发展主题统觉测验 ; i- V% b- k( o7 H- [4 H
2、成就动机理论 * A1 w# v4 p3 p9 U& e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意向(Ts)依赖于三个因素 2 W: b8 E7 Z" D! o) [
Ts=Ms×Ps×Is
; {% }, u( L' q1 |+ e+ B% p! |+ hMs是追求成功的动机,Ps是可以看到的成功的可能性——在完成某任务时你认为你成功的把握有多大。Is是对成功的鼓励大小。三个因素中Ms是相对稳定的,但Ps与Iss随任务而变化。当成功的可能性大约是0.50时,即人们有一半次数的成功,有一半的次数失败时,他们最愿意追求成功。这对于动机弱的人类说是这样的,而对于动机强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 N) o1 t  F0 ?0 j% s; l) U! q; f' Z
3、避免失败的动机
/ v& ?. o& ]7 s* H$ C* R' G一般说来,避免失败的倾向是于扰积极的动机的。完成一项任务实际上就是获取成功的倾向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函数。
7 y( U; j$ F* z4 F) v: W$ |1 t三、权利动机 & m) H! \/ H; a0 U2 t
当一个人有强烈的权力动机时,他(她)总是千方百计想要施加影响于别人。 * P; C, K) b) K# x. J0 B
第二节 外部情况对动机的影响 . G7 K" Y& b. ^, {8 a- k! I; N$ N
一、 其他人在场 8 F3 |. Z/ z7 }% q6 J; U0 U
赞琼提出:其他人在场影响着占主导地位的反应。总之,其他人在场提高了内驱力,而加强了内驱力使占主导地位的反应增多。
! O- W' U0 u: ~二、对抗
) e' @% A9 }. l/ S三、认知失调
, n( j& ?: p* V3 j! q8 {% O经验认知失调的人将力图减少这种失调去达到一致或和谐。达到和谐途径是,(1)增加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2)或减少不一致认识的数目或重要性。 7 U" `% j; w4 _. J/ x9 Q
四、过正原则   L+ V. W% B2 E5 l$ S+ [$ X
五、 感觉变化 : I7 F9 q. M8 O! H# @1 T& j* T
1、感觉剥夺 * z9 o2 E& i" |2 Z$ s
迈尔:忍耐时间在短期的感觉剥夺中不是行为的敏感指标忍耐时间作为感觉剥压程度的指标却是有效的。
# {' c7 M, t9 w) ^6 ^l 感觉剥夺有助于戒烟
, Z1 W0 f7 p6 m/ x( ?# E4 H2、新奇与熟悉  
" t& y' J- \+ }. I' m以下为部分重点内容, $ b" }) P( J- _- s2 H# I  _& |1 S2 \
分析:
5 N9 _  a( |4 N: f8 {# L: A; k★P12、P23、P128、P142、P124、P206、P192、P187、P183、P268、P286、P313图。
! v+ n8 P8 h) s  e) I. x★A、B饮料实验;5种颜色喜欢程度实验;系列效益设计。 9 [; P, w' T6 a& Q; q
简答:
- [$ `5 G* \! |/ C混合设计;感觉阈限三种方法;数量统计法;斯蒂文定律;组内、组间设计;艾宾浩斯的研究;解决问题策略;测某人社会动机(用实验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3-28 17:03 , Processed in 0.0792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