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5505|回复: 1

07年10月自考“政治经济学”重点<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3 15: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上面<一>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的依据及意义。
  1)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成存在的资本,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

  3)区分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五、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工作日的延长为条件。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是因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内伸缩。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必要老殴打能够时间,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胜利因素和道德因素。这两个界限之间有很大伸缩性,工作日长度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从而资本家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工作日长度的确定。商品交换规律没有为工作日确定一个标准长度,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之后,取得对劳动力的使用权,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就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工作日长度的确定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当这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劳动力价值才能下降,必要劳动时间才能相应缩短。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是个别技术先进企业的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展开激烈竞争,竟相采用先进技术。当先进技术普及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所有资本家由此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相互联系和区别。

  首先,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次,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再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可以是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以生产技术的变革为条件的。当代资本主义提高剥削程度,主要是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资料本身只是生产价值的条件,而不是价值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1)机器再先进也仍然是机器,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当作劳动资料发挥作用,决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

  2)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更不能改变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劳动者在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

  3)个别企业的资本家首先采用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可以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是因为该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其来源是该企业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

  4)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自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 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P.98)

  七、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1. 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2.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3.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但是工资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所以,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形式。

  八、资本积累

  1. 资本积累的涵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3.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

  4.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2)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有机构成和单个资本的增大

  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做~~~~~

  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中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

  2.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3.资本积聚,即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4资本积聚与资本积累的关系: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

  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趋势: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和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不断改进基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战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相对过剩人口。

  1.相对过剩人口的涵义: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2.相对过剩人口的主要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同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关系。

  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积累过程中曾经存在过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或变化缓慢的情况,这样可变资本酒会与资本总额按同一比例增长,于是,便会出现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劳动力供给的现象。2)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则日益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就会日益相对地减少,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4.资本主义的人口规律。人口过剩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P108)

  5.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第二,大量事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第三,可见,相对剩余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可能也不会真正愿意消灭失业人口。

  十一、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1.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的进步历史作用有使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便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不断积累过程中,生产社会化策划能够度日益提高,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4.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现象,为社会主义准备了更坚实的经济条件,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转变。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解决,客观上要求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替代,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个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的涵义:资本是在不断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资本循环的涵义: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产业资本驯化所经理的三个阶段和每个阶段的职能及地位。
  产业资本循环要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职能是:

  ①购买阶段的职能是资本家利用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现由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的转化,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它的地位是资本循环的开始,没有这一阶段,就无从获得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

  ②生产阶段的职能是资本家使用购买来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生产出包括剩余价值的商品,实现由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的转化。它的地位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因为其作用是生产出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③销售阶段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完成由商品向货币资本的转化。它的地位是资本循环的终结阶段,商品是否销售出去并获得剩余价值,关系到资本的再生产能否继续进行和资本家的命运。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和实现和实现资本循环的条件

  1.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运动。

  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涵义类似以上)

  2.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并存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使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不致中断,以保证资本循环不间断地进行。

  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这就是说,每一种职能资本,都必须连续不断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继地进行转化,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以保持资本循环不发生中断。

  3.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①产业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②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因为产业资本在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三种职能形式的每一种职能形式,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而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这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产业资本的循环,实际上是同时处在三种循环形式之中。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4.资本循环理论对了解社会主义条件下资金循环的意义(应用。关注)

  三、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 ①资本周转的涵义:就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②资本周转时间的涵义: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也就是产业资本价值每一次周转所持续的时间,它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③资本周转次数的涵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这一定的时间习惯上以年作为自然计量单位。

  2.资本周转速度同资本周转时间及资本周转次数的关系

  资本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同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四、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识记

  ①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阶段内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领域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

  ②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

  ③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④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佐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⑤固定资本损耗的种类: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⑥固定资本的折旧:就是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一种补偿方式。

  ⑦折旧费:而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叫做折旧基金或者折旧费。公式表示: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产平均使用年限

  ⑧折旧率: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碧绿,叫折旧率。公式: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100%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①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或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价值比流动资本价值的周转要慢得多。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同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周转速度的快慢,也影响着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生产资料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

  ①划分的依据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依据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固定资本则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则包括用于劳动力和劳动对象的资本。

  ③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不同,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有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五、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1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六、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影响:

  ①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包括可变资本的流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而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周转越快,一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内转化为劳动力的数量就越多,能剥削到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反之,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少。

  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年剩余价值率即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2.年剩余价值量及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见书P122)

  3.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①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在依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碧绿,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

  ②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雨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为一次,从而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剩余价值率相等。

  七、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考察是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八、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1.社会再生产的的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用符号Ⅰ表示。

  另一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用符号Ⅱ表示。

  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原理,以及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原理,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九、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指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两大部类的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通过三面交换而实现的:一是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个企业之间的交换;二是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实现条件: Ⅰ(v+m)=Ⅱc, 这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第二个实现条件: Ⅰ(c+v+m)= Ⅰc+Ⅱc,

  第三个实现条件: Ⅱ(c+v+m)= Ⅰ(v+m) +Ⅱ(v+m)

  这三个条件说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所必须保持的一定比例关系

  十、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交换、第二布雷内部的交换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等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

  2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见书P131)

  十一、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条规律。即在生产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具有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必然趋势。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由的预付资本以及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
十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2.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之所以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通过这个矛盾的两种具体表现可以清楚地说明。首先,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次,这一基本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的爆发。

  十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及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1.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爆发,即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之所以是周期性地爆发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时计划,有时缓和,当这一矛盾尖锐计划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而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和浪费,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暂时得到解决,这一矛盾会暂时缓和,从而摆脱经济危机。当这一矛盾重新激化时又会爆发下一次经济危机。

  2.周期,阶段: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3.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1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2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4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事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5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对结合。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生产成本的形成及其对资本家的意义。

  (1)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3.生产成本范畴 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1)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2)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因为它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她们都表现为资本的消耗。生产成本只代表商品价值中补偿资本消耗的部分,至于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则完全看不出来了,它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被抹杀了,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是耗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增加额。(2)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为,资本家投入的资本在物质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这样,剩余价值就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发挥作用的结果。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的形态,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5.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是:它们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以不同的计算防放得出的不同比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是剩余价值率,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是利润率。(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价值率的区别是:

  1)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2)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3)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表示剩余价值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可见,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6.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以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反比。

  (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正比。

  (4)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的节省会减少生产同量剩余只所需预付资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7.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被看作不是有可变资本产生,而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这就割断了剩余价值同雇佣工人剩余劳动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资本自行增殖的结果。这样一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了。

  8.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从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此,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

  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而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心于获得较低的利润率,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快,并且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的平均化。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从而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发展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由于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形成的。

  2.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它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

  3.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这表现在: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的变动归根结底要取决于价值的变动。第二,从整个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第三,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四、商业资本的形成

  1,商品资本的只能有必要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产业资本家有可能同时从事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后来,随着生产不断发展,市场日益扩大,产业资本家便把销售商品的职能交给商业资本家去完成。这样,商品资本的职能就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逐渐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也就是形成了在流通领域独立发挥作用的商业资本。

  2.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具有可能性。这种客观上的可能性就是:第一,在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二,在产业资本的运动中,总有一部分资本作为商品资本执行销售商品的职能,使商品资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成为商业资本家的独立业务。第二,商业资本家拥有自己独立的资本。

  五、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1.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商业资本家是专门为产业资本家销售商品服务的,分担了产业资本家的一部分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产业资本家。

  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得商业利润。

  3.商业利润的数量。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的数量,与其自由投资相比,必须相当于平均利润。

  4.商业利润的实质。商业利润不过是商业资本家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六,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

  1.借贷资本的形成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密切联系。一方面,在产业资本循环中产生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某些资本家在资本循环中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于是拥有闲置货币的资本家,就把它贷给职能资本家去使用,按期收回并收取一定利息,这样就产生了货币资本的借贷关系。借贷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

  2.借贷资本的本质。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一方面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

  七、利息的实质和来源

  1.利息的实质。利息是智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利息的来源。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职能资本家从借贷资本家那里借到货币资本,用它经营产业或经营商业,取得平均利润,并将所获得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借贷资本家。因而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八、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单个资本的局限性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于是就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集资,建立起单个资本无力组织的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也以资本主义信用制度为基础。股票的发行一般是以信用机构作为中介的,同时,股份公司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形式,股东所投资本实际上是交给公司去使用。可见,没有信用制度,也就不能能有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九、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特点。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工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资本主义地租有下面一些特点。

  (1)体现为纯粹的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建立在剥削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工人的基础上,体现为一种纯粹的经济关系。

  (2)只包括农业工人剩余劳动的一部分。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所以,资本主义地租只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

  (3)体现了三个阶级的对立关系。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并雇佣农业工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以,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三个阶级的对立关系,即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十、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2.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有好坏的不同。农产品是按照优劣等土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因而投资于优等和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就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3.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其他部门的资本不能自由转入农业从事经营,从而使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并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

  4.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耕种优等和中等土地的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十一、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1、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2.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从而农产品的价值便会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农产品按照价值出售,其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便形成绝对地租

  3.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着资本自由转入农业部门,限制了部门之间的竞争,因而农业部门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农产品按照其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留在农业部门,转化为绝对地租。

  4.绝对地租的源泉。形成绝对地租的超额利润,来自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自由竟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1)少数大企业资本雄厚,自由竞争的结果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2)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广泛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1)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因为一个生产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销售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时,他们相互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来垄断这一部门的生产与流通。(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垄断的必要性。因为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获取高额利润,有必要暂时联合起来形成垄断。

  二、垄断利润的实质及获取

  1.垄断利润的实质。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3.垄断利润获得的具体途径是: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垄断组织利用垄断价格掠夺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加强对国外人民的剥削;通过国家财政和信贷,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资本家的再分配。

  4.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三、金融寡头的经济政治统治

  1.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最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金融寡头主要是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其经济上的统治。“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从而实现对其他股份企业控制的一种方式。通过层层“参与”,金融寡头支配了比自由资本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本量。此外,金融寡头还通过掠取“创业利润”和实行“资本掺水”,以及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从事各种金融投机和房地产买卖等,来谋取高额利润,建立并巩固它在经济上的统治。

  3.金融寡头建立其在政治上的统治,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个人联合”的办法,实现对国家政府机关的直接控制与影响。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各种咨询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此外,还控制报纸,出版,通讯,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机构和企业,对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行全面的统治。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是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解决或缓和的:

  1.市场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利用国家的力量来扩大国内外市场。

  2,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一系列新兴工业和新科技的发展需要巨额投资,这些单靠私人垄断资本是不能承担的。

  3,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由一个社会中心来协调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4.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开发与研究项目。

  以上种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资产阶级国家的力量,这就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持续的发展。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论采取哪种具体形式,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和国家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色会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一、垄断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作用与影响

  1.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具有重要作用与后果:可以获得大量的利润和利息;资本输出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经济、政治、军事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家经济的重要机构。资本输出对输出国也带来不良后果:使输出国的食利者阶层人数剧增,进而成为“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止趋势;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加剧。

  2.资本输出国对输入国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会使其自然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输入国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当然,如果输入国坚持独立的主权和独立自主原则,虽然要给资本输出国以“贡献”,但可以引进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国际化导致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相互联系和密切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开始于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大量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使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根本原因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全球范围流动,国际贸易更为便捷。

  (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结和逐步充实,为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各国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国际资本流动大幅增长,促进了资本从而经济的全球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一体化趋势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生活的国际调节,要求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2.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乃至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发展,都是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上的经济一体化和实现国际经济调节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中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八国首脑会议”。而按照缔约国经济联合的程度或共同调节和干预的深度不同,所形成的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调节的组织形式则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区、关税同盟、经济联盟或经济政治联合体等形式。

  四、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它是指地域上邻近的国家,为维护共同利益,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要求,签定协议组成经济或贸易集团,以增强集团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2.地区经济集团化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竞争加剧的产物。(1)新科技革命推动国际分工加深,国与国的联系、依赖加强,为共同发展经济,相临国家建立了地区经济集团。(2)地区经济集团是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结果。(3)当代市场的剧烈竞争迫使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

  五、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1、国际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合理的旧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是: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制;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体制;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制。这种旧国际经济秩序中,主要体现发达国家垄断资本的利益和要求,使发达国家受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益受损、债台高筑,遭受盘剥。

  2.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其途径是:(1)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2)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3)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协商,保持和平与安定的国际社会环境。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两种趋势,即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停滞的趋势。

  1.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1)生产力总是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这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2)竞争促使垄断组织关心和改进技术,采用先进设备;(3)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展开军备竞赛,客观上也刺激了技术的发展;(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经济发停滞的趋势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1)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获取高额利润,因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2)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会导致垄断资本家现有的固定资产贬值,因而垄断资本家在生产中阻碍使用和推广新技术。
发表于 2012-5-18 1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手报到,请多多关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3-29 19:12 , Processed in 0.1066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