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26572|回复: 5

[串讲资料] 2011年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各章选择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0 14: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是( B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C.1982年内罗毕峰会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2.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A )
A.人类B.人类和其他生物C.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D. 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3.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B)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

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

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

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4.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B)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第一环境问题D.继发环境问题
5.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D)
A.土壤B.淡水C.动植物D.太阳能
6.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A)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无生命物质

生态系统的组成: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

  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

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

7.环境科学主要研究(B)
A.第一环境问题B.第二环境问题C.原生环境问题D.第三环境问题
8.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B )
A.十分之一定律B.生物放大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生物量金字塔
9.以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A )
A.火山爆发B.臭氧层耗竭C.城市污染D.公害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有的国家称为“公害”。

10.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A)
A大气B.太阳C.宠物D.人工养殖的花卉
11.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C )
A.酸雨B.二氧化碳温室效应C.氟氯烃类化合物D.汽车尾气
12.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A)
A.环境投资B. 乡村C.城市绿地D.古墓葬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等。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BCE  )
A.城市B.名胜古迹C.风景游览区D.社会风气E.水库
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BCDE  )
A.大气B.海洋C.矿藏D.自然保护区E.人文遗迹
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BCDE )
A.阳光B.土壤C.空气D.水E.野生动植物
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E )
A.池塘里的青蛙B.马戏团里的大象 C.农民种植的庄稼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
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AC )
A自然环境的破坏B.食物公害C.环境污染D.自然资源的开采E. 交通拥挤
6.在环境科学上,人类环境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BDE )
A.环境的形成B.环境的功能C.环境的性质D.环境的要素E.环境的范围
7.对人类环境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CD )
A.人类环境这一概念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B.人类环境是生态学中的一种
C.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D.人类环境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
E.现阶段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是生态学中的环境
8.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BDE )
A.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E.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单选题:
1.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A )
A.公害法B. 污染控制法C.环境保护法D.自然保护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B)
A.调整方法的综合性B.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C.法律的技术性D.保护利益的共同性
3.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质来看( C )
A.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B.它只是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统治的工具
C.它体现执政阶级的政策和利益D.它表现为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和冲突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共同性是因为( D  )
A.环境问题是全国人民共同面临的问题B.各行政部门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和管理中要进行充分的合作
C.解决环境问题是公民与行政机关共同的任务D.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5.目前日本环境法中关于目的的规定采用了( B )
A.经济优先原则B.环境优先原则C.协调原则D. 回避关于目的的规定
6.对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的理解错误的是( D )
A.采用了目的二元论B.协调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C.法律规定的目的可以分解为三项任务
D.三项任务各自独立的从某一方面实现法律规定的目的,相互之间没有内在关联。

《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这个规定包括三项任务:

  ⑴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目的)

  ⑵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根本任务、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⑶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内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

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维护人民民主三者联系起来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三项任务,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两种目的(目的二元论)。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目的二元论”,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目的任务的规定,也体现了这种正确的思想。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体现的是( B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人与物之间的关系D.法律与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
8.国际环境法律关系最主要的主体是( A  )
A.国家B.国际组织C.NGOsD.联合国
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 B  )
A..物B. 物和行为C. 物、行为和精神财富D.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去他利益
10.以下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是( B )
A.动物园里的东北虎B.自然保护区里的丹顶鹤C.天上的太阳D.农田里的水稻
1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理解错误的是( B ).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即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劳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1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包括( D )
A国家环境行政管理权B.公民环境权C.公民保护环境的义务D.公民对家养宠物的所有权
13.只能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是( C )
A.土地B.草原C.太阳的光照D.氧气

  环境违法行为指向的物,通常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和社会财富。它同民法保护对象的物的主要区别在于:

  ⑴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通常视为财产权的对象因而必须是具有价值的物;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物,除社会财产外主要是指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⑵某些自然物既是环境要素又是民法财产权的客体,如土地、森林、草原、山脉、矿藏、河流等。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它们既是民法的保护客体,也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保护客体,但角度不同,民法重在保护所有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重在保护其环境功能。

  这些自然物都是只有国家或集体拥有所有权,而不能成为个人财产权的客体。

⑶还有一些作为环境要素的自然物如空气、风力、光照等,只能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客体,而不能作为民法财产权的客体。其意义在于它们不能作为财产为人们任意占有或处置,而只能作为人类共享资源的环境要素加以保护。

14.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罗马俱乐部提出了零增长理论   B.发展与环境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目的二元论的认识基础
C.环境优先论和经济优先论都是片面的认识     D.经济优先论在发达国家较为流行
1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C )
A.技术性B.综合性C.区域性D.社会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特征

综合性。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技术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第来协调人同自然的关系。

社会性。解决人同自然的矛盾。

共同性。污染没有国界的限制,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多选题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的主要特征有( ABCE )
A.综合性B.技术性C.社会性D.阶级性E.共同性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综合性表现为( ABCD )
A.保护的范围和对象广泛         B.调整的关系十分复杂
C.立法体系中包括多个法律部门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范
D.采取的法律措施具有综合性     E.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3.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目的二元论”的说法正确的有( BC )
A.它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直接目的
B.其前提是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C.“二元”是指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D.“目的二元论”有利于促使企业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
E.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尚未明确规定“目的二元论”

两种目的(目的二元论)

  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基础的直接的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目的二元论”,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目的任务的规定,也体现了这种正确的思想。

4.以下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DE )
A.它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决定因素中除了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关系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 ABCDE  )
A.国家B.国家机关C.企业事业单位D.其他社会组织E.公民
6.对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理解正确的是( ABD )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
B.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自然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C.太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人的行为不能影响和控制它
D.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范围会逐步扩大
E.空气、风力、光照等,既可以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可以作为具有财产权内容的法律关系如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作为财产而被主体占有或处分

物: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就是说这些自然物必须是人们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7.下列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表述正确的是( ABCDE )
A.20世纪60年代前后,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为公害法
B.公害法和污染控制法,容易被人理解为只限于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概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全部内容。
C.我国以前称其为环境保护法
D.名称不同,反应了各国环境立法的侧重点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法律院系教学计划中的官方称谓
8. 下列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BDE )
A.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B.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特征。
C.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结合,因此,它既是人与人只见爱你的关系也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D.环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中介物。
E.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目的是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单选题
1.外国环境法的发展阶段是(  D  )
A.公害发生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全球环境问题时期D. 公害发展和泛滥时期

一、环境法的产生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这个阶段是公害发生期,也是环境法的产生时期。

二、环境法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发展和泛滥的时期。

三、环境法的完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2.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主要针对的是( A )
A.环境污染B.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C.野生动物遭到大规模猎杀D.资源浪费
3.外国环境法的完备阶段的重要标志是( C )      
A.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
B.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C.环境保护法在各国出现
D.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
4.世界各国普遍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是在哪一年的联合国会议后开始的(D)
A.1945   B.1972   C.1982   D.1992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种法律制度。

5.1967年在日本最早颁布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名称为( A  )
A.《公害对策基本法》 B.《国家环境政策法》C.《自然保护法》D.《环境保护法》  

一般认为,公害就是指环境污染。在环境法中使用公害一词,首见于日本明治二十九年(1897年)大阪府令《制造场管理规则》第3条。

  现代日本环境法意义上的“公害”概念,首次出现即被定义于1967年通过的《公害对策基本法》第2条中。

  公害,是指由于工业或人类其他活动所造成的相当范围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地面沉降以及恶臭,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生活环境的现象。

6.“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蓄,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出自( B )   
A.荀况的《王制》 B.西周的《伐崇令》C.秦朝的《田律》 D.《韩非子内储说上》
7.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 C )
A.1954年宪法B.1972年宪法 C.1978年宪法D.1982年宪法

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

8.我国哪年颁布的宪法第一次把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C  )
A.1954  B.1975  C.1978  D 1982
9.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对防治工业污染作出规定的法律是( B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B.《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C.《关于加强防尘防毒工作的规定》             D.《关于防治煤烟型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10.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根本性原因是( A )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特殊性和明确性    B.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方法具有特殊性
C.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很快,环境与资源保护体系已经形成   D.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11.我国古代包含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法律规范有( B )
A.《盐铁论注》B. 秦朝的《田律》C.《韩非子内储说上》D.《王制》
12.我国环境保护法的雏形是( A )
A.《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B.《工厂安全卫生规程》
C.《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D.《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二.多选题
1.外国环境法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BD  )
A.宪法中加入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完备阶段   B. 加强国家环境管理   C. 全方位的法律保护完备阶段
D.完善的污染防治立法             E.强调预防原则完备阶段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⑴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部门法。

  ⑵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如噪声防治、固体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污染防治等,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标志是( AB  )
A它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
B.环境与资源立法迅速发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形成
C.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手段和方式具有多样性并涉及多种法律部门
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
E.国家已经承担起管理和保护环境的职能
3.国外在环境法完备阶段环境立法的主要特点有(  ABCDE )
A..很多国家在宪法中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      B.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在一些国家出现
C.各国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政策和措施
D.“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E.环境法形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⑴为了提高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地位,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的国家把环境保护视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⑵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⑶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转变,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

⑷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

⑸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⑹环境立法的完备化和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4.目前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建立的标志有( ABCDE  )
A.宪法中作了关于保护环境的规定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颁布 C.众多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的颁布
D.各种环境标准的颁布            E.其他部门法中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5.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必然性在于( ABC  )
A.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国家承担起保护和管理的职能
B.法律手段在国家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C.原有的部门法不能适应复杂并具有整体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关系的要求
D.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在立法活动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E.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
6.下列属于环境基本法的是( ACD )
A.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B.日本的《环境基本法》  C.英国的《污染控制法》
D.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法》    E.德国的《自然保护法》
7.发生在西方国家环境发展阶段的著名的公害事件有( BCDE )
A.前苏联切而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B.美国洛衫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 日本水俣病事件
D. 英国伦敦雾事件                  E.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⑴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部门法。

  ⑵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如噪声防治、固体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农药、有毒化学品的污染防治等,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8.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基本表述正确的是(  ABC )
A.《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雏形
B.我国现行有效的环境保护基本法是《环境保护法》
C.《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
D.《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建立
E.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一.单选题
1.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 A  )
A.宪法B.民法C.环境基本法D.立法法
2.在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条例中,目前占比重最大的是(   B  )
A.土地利用规划法B.环境污染防治法C.自然保护法D.环境管理行政法规
3.通过工业、农业、城镇和人口的合理布局来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是(  A  )
A.土地利用规划法B.环境污染防治法C.自然保护法D.环境标准
4.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  C  )
A.《污水综合排放标准》B.《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C.《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D.《食品卫生标准》
5.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 C  )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C.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单行行政法规D.环境标准
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属于(  B  )
A.法律B. 行政法规C.行政规章D.《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7.我国现有的土地利用规划立法不包括(  B  )
A.《土地管理法》B.国土整治法C.《城市规划法》D. 《村镇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8.属于我国的自然保护立法的是( B  )
A.《自然保护法》B.《森林法》 C.《野生植物保护法》D.《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下列不属于污染防治法的是( A  )
A.《自然区保护条例》B. 《海洋环境保护法》 C.《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D.《农药管理条例》
10.以下关于我国经济法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经济法在某些领域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冲突   B.经济法中包含着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内容
C.经济法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立法基础         D.经济法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多选题
1.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CDE )
A.它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      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在该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是该体系的组成部分
E.环境保准也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体法。

2.以下污染防治立法中,属于行政法规层次的有( BCE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C.《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E.《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3.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的关系是(   ABCDE  )
A.基本法是单行法的立法依据。 B.一般来说基本法是在单行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C.单行法是基本法的具体化
D.基本法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单行法则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作出规定
E.它们同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4.我国目前对加强自然保护立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   BCDE  )
A.我国目前对重要的环境要素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很不完备
B.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C.我国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D.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E.我
5.我国《民法通则》中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的规定有( ABCDE   )
A.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   B.关于公民人身权的规定   C.关于无过失责任的规定
D.关于人身伤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E.关于诉讼实效的规定
6.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包括( ABCDE  )
A.民法中的环境侵权B.经济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C.刑法中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
D.劳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E.行政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7.我国已经制定的现行有效的环境质量标准有(   ABDE   )
A.《渔业水质标准》B.《农田灌溉水质保准》C.《大气环境质量标准》D.《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8.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有( ABCE  )
A.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做不同分类      B.可以按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分类
C.可以按照其所调整的环境要素或环境问题分类
D.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法、污染防治法、自然保护法
E.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分类比较清楚,可以作出全面的归纳。

按调整的社会关系,分为如下四类:⑴土地利用规划法;⑵环境污染防治法;⑶自然保护法;⑷环境管理行政法等。

第五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一.单选题
1.下列立法活动属于狭义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是( A  )
A.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或废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活动B.国务院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

C.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规章                 D.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
2.国家环保总局可以制定( C  )
A.环境法律B.环境行政法规C.环境行政规章D.环境单行条例
3.下列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表述错误的是(   C   )
A.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一般是参照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的形式来进行
B.国务院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法规的立法规划
C.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规章的立法规划
D.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立法规划
4.首先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文献是( D  )
A.《里约宣言》B.《增长的极限》C.《封闭的循环》D.《我们共同的未来》
5.省级人民政府可以颁布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其生态学依据主要是( D  )
A.物物相关律B.负载有额律C.相生相克律D.时空有宜律

⑴“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当注意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⑵“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美国白蛾、鼠—蛇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及鼓励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定。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一方面使它供养的生物的数量不超过它的生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还需确保排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量不超过它的自净能力以及使冲击周期长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

  以产(生物产量)定供(畜类或其他物种数量)的规定;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包括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规定和关于限制冲击周期,如禁止春天砍树、除草、夏时捕鱼捉鳖的规定。

⑸“时空有宜”律。即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有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环境管理中的区域性原则,即往往实行地方法规优先原则。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依据生态学上的(   A   )
A.物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
7.我国提出“开展对现行政策和法律工作的全面评价,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突出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是在哪部法律、法规中( B    )
A.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B.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C.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D.1986年《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
8.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D  )
A.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先提出的
B.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概念:一是“需要”,二是“限制”
C.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实质是对国家和国际现行法律体制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实行全面的变革
D.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9.经济刺激方法中,属于市场刺激方式的是( C  )
A.价格B.税收C.排污权D.补助金
10.对环境法规进行经济分析起源于( A  )
A.美国B.英国C.德国D.日本
二.多选题
1.生态学上的“相生相克”律体现为环境于资源保护法中的(  BD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物种保护制度C.以产定供制度D.动植物检疫制度E.土地利用制度

⑵“相生相克”律。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美国白蛾、鼠—蛇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物种保护制度体现了生态学中的(  ABC   )
A.无物相关律B.相生相克律C.协调稳定律D.时空有宜律E.负载有额律
3.以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有( ACDE  )
A.它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最早提出来的
B. 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护环境   C它强调更新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
D.我国在1994年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E.它的首要要求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
4.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非市场类刺激手段包括:(  BCDE  )
A.排污权交易B.环境税C.环境标志D.抵押权E.环境保险

1、将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的方法和经济刺激方法两大类。

经济刺激方式又包括市场刺激和非市场刺激两大类。

市场刺激方式:即依照柯斯定理,先根据允许产生的污染物数量设定“排污权”,再将“排污权”作为市场交易的标的予以流通或消费,最终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

非市场性刺激:则是由国家通过价格、税收、标志、抵押金、补助金、保险、信贷和收费等手段迫使生产者或消费者把他们产生的外部费用纳入其经济决策之中。

5.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手段主要包括( ABCDE  )
A.国家制定环境法律直接对污染物排放作出规定
B.国家制定法律对生产投入或消费的前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数量予以规定以控制污染的排放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E.价格、税收、标志、抵押金、补助金、保险、信贷等
6.关于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表述错误的是( ABCD  )
A.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二级多元体制     B.二级是指国家和地方二级
C.多元指除了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外,国务院及其部门、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立法权
D.地方级立法包括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规和地方性规章
E.国家级立法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
7.以物物相关律为生态学基础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主要有( AB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土地利用规划制度C.捕猎期制度D.总量控制制度E.草畜平衡制度
8.下列对编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表述正确的是( ABCE  )
A.应根据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对立法提出的要求来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
B.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应当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C.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的编制应当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来进行
D.各地方不需要编制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
E.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应尽量减少和避免各法律之间、部门之间的重叠、矛盾或冲突

第六章 国家对环境与资源的管理

一.单选题
1.根据我国环境法的相关规定,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负有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职责的是( A   )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   D.有排污行为的单位和个人

《环境保护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2.我国中央一级渔业资源保护的管理机构是(   C   )
A.林业局B.环保总局C.农业部D.水利部
3.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   A   )
A.污染控制B.野生动植物保护C.土地利用规划D.城市垃圾管理
4.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   C  )
A.污染的预防与治理相结合    B.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保护环境
C.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相结合  D.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和生产力布局等各方面的关系。
5.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采用的主要措施是(   A  )
A.消极的限制手段  B.被动的治理手段  C.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D.全面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6.首次提出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是“防重于治”的是( B  )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B.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C.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D.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第三阶段,综合防治时期。从20世界60年代至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具有代表性的政策转变的标志是1979年经济与发展组织(OECD)第二次环境部长会议纪要提出的建议:各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应该是“防重于治”。得到了工业发达国家的普遍赞同。

7.环境管理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在( C   )
A.19世纪50年代B.20世纪初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把环境与资源管理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的时候。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

8.以下国家中设有高于部级的环境保护独立机构的有( D   )
A.英国B.加拿大C.德国D. 日本
9.下列不属于咨询性环境保护机构的是(   D   )
A.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B.英国的皇家污染委员会C.日本的公害对策审议会D.德国的联邦内阁环境委员会
二.多选题
1.环境管理中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  ABCE   )
A综合性原则B.区域性原则C.预测性原则D.技术性原则E.协调和规划原则
2.具有代表性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体制类型有(   ABCDE  )
A.现有的行政部委兼负环境与资源保护职责  B.设立协调机构——委员会  C.成立部一级的专门行政机构
D.成立高于部级、有更大权限的独立的行政机构  E.几种环境与资源行政管理机构同时并存

比较有代表性的环境与资源管理体制有以下几种类型:

1、现有的行政部委兼负环境保护职责;2、设立设立机构——委员会;3、成立行政部一级专门机构

4、具有重大权限的独立机构;        5、几中机构同时并设

3.20世纪六十年代各国在环境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ABCDE   )
A.实行区域综合规划    B.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C.改“浓度控制”为总量控制

D.对污染物进行全过程管理    E.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并采用净化处理措施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项:

  1、实行区域综合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全面解决合理布局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2、实行预防为主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使损害环境的工程建设在施工前通过评价得到有效制止。

  3、把污染物排放的“浓度控制”改为“总量控制”。

总量控制是在计算地区环境容量(限值)和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指标限定每个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这样,可以使各种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的限值,以保证一定地区或城市的环境质量。

  4、尽可能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

  5、从末端处理改为生产全过程的管理,以及采用无害、低害工艺和闭路循环系统。

   6、把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后,再采用净化处理措施。

4.下列机构属于具有更大权限的独立的环境管理机构的是(  AD   )
A.美国的环境保护局B.德国的环境局C.丹麦的环境保护局 D.日本的环境厅E.中国的环境保护委员会
5.在我国具有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管理权限的机构包括( CE   )
A.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B.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C.国家环保总局D.中华环保联合会E.林业局
6.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的管理机构包括(   ABCD  )
A.国家海洋局B.国家环境保护总局C.沿海地方环境保护部门D.军队环境保护部门E.建设部
7.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性环境管理机构的目的和特征包括(   ABCDE  )
A.有利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贯彻实施
B.有利于协调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机构的环境管理活动
C.在环境管理上协调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性处理方法,使环境管理措施能够全面实施,避免国家政策和管理活动脱节
E.在加强中央机构监督职能的前提下,要更多的发挥地方机构的作用
8.下列机构属于协调性质的环境管理机构的是(   ABD  )
A,德国的联邦内阁环境委员会   B.意大利的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   C.英国的皇家污染委员会咨询性
D.中国的环境保护委员会       E.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咨询性    F.日本的公害对策审议会咨询性

第七章  环境于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一.单选题
1.我国对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视始于(   D  )
A.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 B.20世纪80年代初C.20世纪80年代末 D.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2.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著作是(  C  )
A.《增长的极限》   B.《只有一个地球》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寂静的春天》
3.最早提出“污染者负担原则”的是(  C  )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B.欧洲共同体   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D.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7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首先提出了“污染者负担原则”。

4.环境目标保护责任制主要体现(  C  )
A.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
C.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D.民主原则

  环境目标责任制,是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后,在不少省市开展起来的一种把环境保护的任务定量化、指标化,并层层落实的管理措施。一般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5.下列环境管理中,贯彻了“防治结合”原则的是(  C  )
A.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B.排污许可证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主要体现了( B  )
A.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B.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原则
C.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D.民主原则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除了加强计划管理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

7.限期治理制度主要体现了( C )     
A.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B.预防为主、防止结合原则
C.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          D.民主原则
8.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并负责治理”,依据的是( B  )
A.预防为主原则      B.污染者治理原则     C.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D.民主原则   
9.提出“人类有权在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生活的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良好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的国际环境宣言是(   B  )
A.1970年的《东京宣言》      B.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宣言》
C.1982年的《内罗华宣言》    D.1992年的《里约宣言》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通称《斯德哥尔摩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和其他若干建议和决议。

10.下关于环境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环境权是指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
B.环境权是公民应当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C.环境权是公民参与环境与资源管理的各种权利的基础
D.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与资源管理是依据现行法律中明确规定了的环境权
11.“可持续发展”与我国的“协调发展”的关系是( D  )
A.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也不同          B.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小同大异
C.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大同小异        D.文字表述不同,实质含义完全一样
12.首次确立了环境决策的公众参与原则,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是(   B  )
A.《环境保护法》     B.《环境影响评价法》   C.《行政许可法》 D.《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
13.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文献是( D  )  
A.《沙乡年鉴》   B.《寂静的春天》   C.《自然的权利》   D.《增长的极限》
14.第一次把环境保护列为专门一章的是( B   )
A.五五计划       B.六五计划     C.七五计划     D.八五计划  
15.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最基本的环境政策是( C  )
A..污染者治理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C.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 D.公众参与
二.多选题     2.    3.
1.“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中的“三同步”是指( ACE   )
A.同步规划    B.同步建设     C.同步实施    D.同步投产   E.同步发展

三项建设、三同步、三统一: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下列制度体现了预防为主原则的有( BE   )
A.限期治理制度B.环境影响评价制度C.补办环评制度D.排污收费制度E.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3.“协调发展”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关系是(    ABCDE )
A“协调发展原则”是从横向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B.“可持续发展”原则是从纵向关系上对发展提出要求
C.二者的目的都是未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D.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E.二者都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的
4.国际上一般认为污染者负担费用的范围包括(   ABD   )
A.污染源治理费用  B.环境恢复费用  C.污染预防费用 D.损害赔偿费用  E.防止公害费用  
5.环境权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ACD  )
A.环境公共财产论   B.企业排污权论  C.公民环境权论  D.公共信托论  E.国家管理权论
6.确定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的依据包括( ABE   )
A.必须体现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之中    B.必须是贯穿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特有原则
C.必须由政策确认由法律确认  D.必须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部门法   E.必须是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性的规范
7.贯彻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原则的方法是( ABCD  )
A.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者规定了各种强制性的整治与养护的责任
B.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C.对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行淘汰制
D.对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采取限期治理措施   E.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8.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注意( ABCD  )
A.适当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B.加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
C.大型项目的分布与选址必须事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D.严禁污染型工业建在居民稠密区、城市上风向、水源保护区、名胜古迹和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
E.在布局上优先考虑经济发展

第八章    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1.最早确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是( A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2.最早确立环境“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D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中国
3.在环境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许可证是( C  )
A.开发许可证   B.建设许可证   C.排污许可证    D.销售许可证
4.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 D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分析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报告表

我国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类管理:

(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分类管理的目录由环保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5.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负责的主体是(   A  )
A.评价单位     B.建设单位    C.审查单位     D.以上全是
6.在污染控制法中起着支柱作用的制度是( B  )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许可证制度      C.排污收费制度    D.经济制裁制度
7.征收排污费制度的目的在于(   A   )
A.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         B.使企业承担污染防止费用
C.为环境保护事业筹集资金                            D.对排污企业进行处罚
8.首次提出在我国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的规范性文件是(   A  )
A.《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B.《环境保护法(试行)》C. 《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D.《水污染防治法》
9.将限期治理规定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规定的范畴的法律是(   C  )
A.《水污染防治法》  B.《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C.《大气污染防治法》 D.《海洋环境保护法》
10.能够起到正反两方面刺激作用的经济刺激制度是( D   )
A.财政援助    B.低息贷款    C.财政补贴      D.税收   

经济刺激的几种形式及有关法律规定

  普遍采用的是:财政援助(只起正刺激作用)、低息贷款、税收(免税、减税、加税)(起鼓励和抑制正、反两种作用)

11.申请缓缴排污费,缓缴的期限最长不超过( B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2.环保部门对于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处以的罚款最高额为( A  )
A.20万       B.50万       C.100万      D.200万
13.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不包括( D  )
A.初报      B.续报     C.处理结果报告       D.确保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警级别最高的是( D  )
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15.最早提出清洁生产概念的是(   B  )
A.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D.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16.建设单位在环评文件报送审查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   )
A.10日       B.5日       D.15日      D.30日
17.我国已经颁布的规划法律法规不包括( D  )      17.   18.
A.《土地管理法》   B.《城市规划法》   C.《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D.《国土整治法》
18.城市的详细规划的审批权属于( A  )
A.该市人民政府      B.该市人民代表大会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两个阶段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纲领规划,它要规定城市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制定详细规划的依据。

详细规划:是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具体化。它要对区域内近期建设和新建改建的各项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它是城市各项专业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由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二.多选题
1.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为下列哪几个阶段进行( BD   )
A.论证阶段    B.总体规划阶段    C.报批阶段  D.详细规划阶段    E.实施阶段
2.我国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 BDE   )
A.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B.实施该规划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C.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D.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E.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3.关于“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间的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E  )
A.它们都是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
B.只有“三同时”而没有环境影响评价,会造成选址不当
C.“三同时”只能减轻损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却可以预防损害
D.有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就没必要再适用“三同时”
E.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消除和减轻污染,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4.环境许可证包括以下类型( ABCDE  )
A.适用于发展规划、选址等的规划许可证    B.适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许可证
C.适用于对环境有影响的各种工程建设的建设许可证
D.适用于危险、有毒物或严重危害环境的产品的生产销售许可证
E.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
5.排污费要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下列哪些项目( ABCD  )
A.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B.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   C.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项目   

D.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E.经过限期治理仍然无法达标的项目
6.下列关于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说法正确的是( ABD  )
A. 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B.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C. 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
D. 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E. 对环境影响很小的建设项目,应当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
7.国家环保总局审批下列哪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ABDE   )
A.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区的项目    B.核设施      C.外商投资的建设项目   
D.省一级对环境问题有争议的项目      E.国务院审批的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
8.下列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中,规定了许可证制度的有( ABCDE  )
A.城市规划法 B.海洋环境保护法 C.渔业法 D.森林法  E.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9.下列哪些情况无须缴纳排污费( ABE  )
A.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
B.排污者建成工业固体废物贮存或处置设施、场所并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
C.排污者因超标排污已经被环保部门给予行政处罚的      D.达标排污的   E.达标排放噪声的
10.我国清洁生产制度的使用范围包括( ABD   )
A.从事生产活动单位          B.从事服务活动单位     C.从事教育活动的单位
D.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    E.从事金融服务的单位

1、清洁生产制度的适用范围。一是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二是从事相关管理活动的部门。

11.《清洁生产法》对生产者规定的指导性要求包括( BCD  )
A.申请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B.有关建设和设计活动应当优先考虑清洁生产
C.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应当采取清洁生产措施     D.一般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E.减少包括材料的过程中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生产

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清洁生产促进法》规定了对生产经营者实施清洁生产的要求,按照强制力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指导性规范、自愿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三种。
    第一,指导性规范。是不附带消极法律后果(即无须承担法律责任)的选择性行为模式。包括:有关建设和设计活动应当优先考虑清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应当采取清洁生产措施;一般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等。
    第二,自愿性规范。是不附带任何法律义务且具有积极法律后果(以政府奖励、表彰等形式表现)的选择性行为模式。主要目的在于鼓励企业自愿实施清洁生产,改善企业及产品形象,同时,可以相应地依照有关规定得到奖励和享受政策优惠。
    第三,强制性规范。是附带消极法律后果(违反将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模式。强制性规范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履行下列义务。对产品进行合理包装,减少包装材料的过度使用和包装性废物的产生,对部分产品和包装要实行标识和强制回收;生产、销售被列入强制回收止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对该产品和包装物进行回收。违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贸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罚款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经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者,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法律规定应当定期实施清洁生产审核。违者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

1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向公众公开信息包括( ACD   )
A.环评开始阶段    B.环评报告制作阶段    C.环评进行阶段D.环评审批阶段    E.环评报告提交阶段
13.《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规定的征求公众意见的方式包括( ABCDE )
A.公众意见     B.咨询专家意见    C.座谈会    D.论证会    E.听证会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可分为( ABCD  )
A.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B.重大环境事件    C.较大环境事件  D.一般环境事件 E.轻微环境事件
15.根据我国环保法律的规定,应当承担限期治理责任的排污者包括( ABD  )
A.造成环境严重污染者   B.处于风景名胜区的排污超标者C.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但排污未超标者
D.位于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设施排污超标者E.未进行三同时的排污者
16.对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何种处罚( ABDE  )
A.加收超标排污费    B.责令停产    C.继续限期治理    D.关闭   E.罚款
17.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终止条件有( ABCDE   )
A.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解除         B.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经降至规定限值内
C.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 D.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E.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
18.经济制裁普遍采取的形式是( BCD )
A.罚款    B.税收   C.低息贷款    D.财政援助     E.收费

第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一.单选题
1.我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取得的最主要方式是( A  )
A.法定取得     B.强制取得     C.天然孽息     D.自然添附
2.河流入海口由于泥沙淤积而增加的土地的所有权取得方式为( D  )
A.法定取得   B.开发利用取得    C.天然孽息    D.自然添附

天然孳息:是指自然资源依自然规律产生出来的新的自然资源。

自然添附:是指自然资源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而使自然资源产生或增加的情况。

3.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的法律制度是( B  )
A.自然保护区制度    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4.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多少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A  )
A.两年     B.三年     C.五年     D.十年
5.以下关于自然资源规划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自然资源规划的目的在于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
B.我国现行自然资源法基本上都规定了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C.自然资源规划要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
D.自然资源规划一经法定程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
6.以下关于自然资源调查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自然资源调查要由法定机构进行
B.自然资源调查要以自然资源规划为基础
C.自然资源调查必须依法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
D.我国一些自然资源法规中已经规定了自然资源调查制度.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这种许可证的性质属于( C )
A.资源开发许可证    B.资源勘查许可证   C.资源利用许可证   D.资源进出口许可证
8.我国目前的对矿产品的开采征收的是( B )
A.开发税    B.资源税   C.管理费    D.补偿费
9.土地复垦费的性质属于( B )
A.保护管理费    B.补偿费    C.开发利用费    D.惩罚性收费
10.森林公园门票的性质属于( A  )
A.保护管理费    B.补偿费    C.开发利用费    D.惩罚性收费
11.我国立法上称为“资源税”的是指( B  )
A.土地使用税     B.矿产资源税    C.耕地占用税    D.水产品税
12.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是( A )
A.保护管理费    B.惩罚性收费   C.补偿费    D.开发使用费
13.《森林法》规定的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 A  )
A.森林资源清查制度 B.森林资源普查制度 C.森林资源调查制度 D.森林资源调查评价制度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只有自然资源占有权的权利人可以与所有权人相分离
B.只有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权的权利人可以与所有权人相分离
C.只有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收益权的权利人可以与所有权人相分离
D.自然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种全能的权利人都可以与所有权人相分离
15.我国最早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的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的法律是( A )
A.1954年《宪法》  B.1949年《共同纲领》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二.多选题
1.自然资源所有权按自然资源权属的主体来分,可分为( ACE )
A.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  B.自然资源地方所有权   C.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
D.自然资源法人所有权  E.自然资源个人所有权
2.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所有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C  )
A.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客体是无限的
B.自然资源集体所有权的客体包括矿产资源但不包括城市土地资源
C.集体所有的荒山绿化所得的森林资源归该集体所有
D.个人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即取得该林地所有权
E.自然资源个人所有权的取得方式有法定取得、开发利用取得和继承
3.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规划。其内容各不相同。但通常都要包括( ABD )
A.规划的现实基础      B.规划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和分期、分类及其分项目指标
C.规划的成本收益分析  D.为实现目标而要采取的主要政策和措施E.规划的可行性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ABCDE  )
A.它是自然资源的价值在法律上的体现和确认B.它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C.它有利于为开发新的资源筹集资金         D.它体现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E.它有利于实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我国目前征收的自然资源费可分为( ABDE  )
A.开发使用费    B.补偿费    C.矿产资源税D.保护管理费    E.惩罚性收费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一是收税,二是收费。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也是征收自然资源税和自然资源费。

6.国家强制取得的手段包括( ABCD )
A.国有化           B.没收   C.征收   D.征用   E.低价购买
7.下列哪些自然资源不能成为集体所有权的客体( BCD  )
A.草原资源    B.矿产资源   C.水资源   D.野生动物资源   E.森林
8.引起自然资源使用权终止的主要原因有( ABCDE  )
A.自然原因   B.开发利用完毕  C.期限届满  D.闲置或弃置抛荒  E.主体消灭
9.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形式主要是( CE  )
A.缴纳罚款   B.利润分成   C.收税  D.损害赔偿金   E.收费
10.在我国,开采或生产下列哪些物质需要缴纳资源税( ABCE  )
A.盐   B.原油   C.天然气   D.地热   E.铁矿

第十章 环境标准

一.单选题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B  )
A.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已作规定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C.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省级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2.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的环境标准是( A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1、环境标准。以维护一定的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规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或因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叫做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反映了人群、动植物和生态系统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要求,也标志着在一定时期国家为控制污染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能达到的水平。它体现环境目标的要求,是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和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就是污染物排放标准。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环境质量的要求。

  排放标准更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超过排放标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排放标准是加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3、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就是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它们是制定环境标准所依据的工作规范。

3.有权颁布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是( A )
A.省级人民政府    B.省级人大常委   C.县级人民政府   D.县级人大常委
4.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依据是( A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D.环境基准

一、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三、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证据的根据。

5.环境标准与一般法律的区别在于( B )
A.它不具有规范性   B.它不是通过法律条文来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C.它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D..它不必由特定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
6.最早出现的环境质量标准是(   B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D.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7.使用未经强制检定的环境监测仪器分析出的数据作为环境纠纷中的证据时( B )
A.具有法律效力    B.不具有法律效力   C.法律效力待定  D.需要由其他证据配合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8.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质量标准需报哪个部门备案(    D  )
A.同级人民代表大会   B.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国务院    D.国家环保总局
9.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 B  )
A.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地方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D.地方环境基准
10.判断排污者是否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依据是(   B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D.地方环境基准
二.多选题
1.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体现为( ACD  )
A.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B.环境标准以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为表现形式
C.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D.环境标准要由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
E.环境标准是环境监测的依据

环境环境的法律性质主要表现在:

(1)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它同一般法律不同之处只在于:它不是通过法律条文规定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是通过一些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来表示行为规则的界限,来调整人们的行为。

(2)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环境标准的制定像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

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有(  BCDE   )
A.环境基准   B.环境质量标准   C.经济和技术可行性D.环境容量   E.技术政策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以实现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从而保护人群健康和生态良性循环。同时也要根据我国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在经济上合理的情况下,达到技术上的先进性。

  以技术和经济可行性为根据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常以浓度标准来表示,一般称为“浓度”标准;

3.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有( AC  )
A.环境基准   B.污染物排放   C.经济和技术可行性D.环境容量   E.技术政策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除以环境基准为主要科学依据外,还要考察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即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实现。就是说它必须是一个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社会经济规律的切实可行的环境质量标准。

4.在环境纠纷中确认各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的依据是( ACD  )
A.环境基础标准    B.环境质量标准   C.环境标准样品标准D.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E.污染物排放标准  

5.以下关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说法正确的是( ABCE  )
A.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污染源规定的最高容许排污限额
B.排污者以符合排污标准的方式排放污染物是合法行为
C.合法排污者在其排污行为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时仍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D.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超标排污行为属违法行为   E.违法排污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6.下列哪些环境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BCE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法律、法规规定必须执行的其他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E.推荐性标准在被国家法律和强制性标准引用时
7.地方环境标准包括( BD  )
A.地方环境基础标准   B.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C.地方环境样品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E.地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8.我国环境标准包括( ABCDE  )
A.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监测方法标准D.环境质量标准    E.环境基础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4: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

一.单选题
1.在环境行政处罚中使用最多的是( B  )
A.警告    B.罚款   C.没收非法所得   D.责令停产停业
2.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规定的罚款的最高额是( B  )
A.500万元     B.100万元    C.50万元    D.20万元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对污染和破坏环境情节比较严重的,除对单位处以罚款外,还要对有关责任人给予(   A )
A.行政处分    B.行政处罚    C.刑事制裁   D.经济制裁
4.以下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B.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无过错责任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民事归责原则
C.无过错原则体现了公平原则
D.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规定,在遭遇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即免除排污单位的民事责任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实施行政处分的依据包括国家环境保护法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的规章
B.根据《企业职工奖惩条例》企业职工包括国家机关任命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行政人员
C.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规章
D.行政处罚中的罚款可以和其他行政处罚形式合并使用
6.我国环境污染法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 A  )
A.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B.排除危害、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
C.具结悔过、赔偿损失、恢复原状       D.排除危害、赔礼道歉、恢复原状
7.我国行政机关对环境纠纷当事人之间就赔偿责任的争议作出的处理意见的性质是( C )
A.行政命令   B.行政仲裁   C.行政调节    D.行政裁决
8.因环保部门拒发环保许可证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是( C   )
A.侵权之诉    B.司法审查之诉    C.请求履行职责之诉    D.不作为之诉
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实效期间为( C  )
A.1年    B.2年    C.3年   D.20年
10.下列关于“破坏环境资源罪”的主观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多为故意,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多为过失
B.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多为过失,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多为故意
C.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在主观方面都为故意
D.破坏环境和资源的行为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在主观方面都为过失
11.按照《环境保护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多少日子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 C )
A.7日      B.10日     C.15日    D.30日
12.下列有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单位可以成为该罪的主体     B.该罪主观方面为过失
C.如果造成了广泛的生态破坏,即使没有造成重大的公私财产的损失或人身伤亡也构成本罪
D.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最高刑期是7年
13.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到期不缴罚款的,处罚机关可以( B )
A.每天按罚款数额的千分之三加处罚款B.每天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C.每天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五加处罚款D.每天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八加处罚款

行政处罚的程序。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且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处罚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①到期不缴罚款的,每天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

  ②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的机关,可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产拍卖或将冻结的存款划拔抵缴罚款;

  ③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4.我国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规则原则是( B   )
A.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15.“忍受限度论”是哪个国家的学者提出来的( A )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二.多选题
1.环境污染侵害的免责事由一般包括( ACD  )
A.不可抗力   B.意外事件   C.第三人过错    D.受害人过错   E.紧急避险
2.以下属于环境行政责任必须的构成要件的是( AB  )
A.行为的违法   B.行为人的过错    C.行为的危害后果   

D.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E.行为人必须为个人

一、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作为构成行政责任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如下四种:

1、行为的违法性(构成行政责任必要条件)。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某些违反治安处罚条例损害环境的行为,也可以追究行政责任。

2、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不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3.对行政处分不服的救济方式有( AB )
A.向作出处分的机关要求复议     B.向上级领导机关提出申诉
C.行政复议     D.行政诉讼    E.国家赔偿
4.以下不属于环境民事责任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的有( ABCD )
A.行为的违法性   B.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C.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D.行为的危害后果     E.侵害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二、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传统民事责任构成要件包括四个方面:

1、主观上有过错;2、行为的违法性;3、损害结果;4、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在其构成要件上表现出特殊性,主观上的过错和行为的违法性不再是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而更加强调致害行为、损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5.环境民事诉讼与一般的民事诉讼相比程序上突出的特点是( BCDE  )
A以行政调节为解决纠纷的必经程序    B.起诉资格的放宽    C.举证责任的转移
D.采取因果关系推定     E.特殊的诉讼时效
6.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包括( ACDE )
A.警告   B.罚款    C.记过    D.降级    E.开除

1、行政处分的种类:

对国家工作人员: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对企业职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留用察看、开除。

  “企业职工”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全体职工,也包括国家机关任命在这些企业工作的行政人员。

2、行政处罚的种类

  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警告;罚款;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责令停业、关闭五种。

  行政处罚中,使用最多的是罚款。可以同其他行政处罚形式合并使用。

7.《环境保护法》规定的行政处罚措施包括( ABE  )
A.罚款     B.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     C.责令缴纳排污费    D.吊销许可证      E.责令停业、关闭
8.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的不同之处包括( ABCDE )
A.实施处罚的机关不同    B.适用的违法行为不同   C.处罚的对象不同
D.处罚的形式不同        E.救济的方式不同
9.以下有关环境诉讼时效的说法,正确的有( ABDE )
A.最长实效20年从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B.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就丧失了胜诉权
C.超过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就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D.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E.超过诉讼时效。权利人丧失的只是胜诉权,而不是实体权利本身
10.下列有关破坏环境与资源罪的叙述,正确的有( ABD )
A.破坏环境与资源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   B.破坏环境与资源罪侵害的是复杂客体
C.我国的破坏环境与资源罪既包括结果犯,又包括行为犯和危险犯
D.破坏环境与资源的犯罪主观方面多为故意,而污染环境的犯罪主观方面多为过失
E.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侵害的客体既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又包括生态权益
11.行政处罚的“罚款”和民事责任的“赔偿金”有什么区别( ABCD  )
A.罚款带有惩罚性,赔偿金不具有惩罚性B.罚款可以高于损失额,赔偿金不能高于损失额
C.罚款可以针对“未遂”的违法行为,赔偿金必须针对造成损害后果的行为
D.罚款要上缴国库,赔偿金则支付受害人E.罚款不能列入生产成本,赔偿金能列入生产成本

行政“罚款”,不同于刑事责任中的“罚金”和民事责任中的“赔偿金”。它们之间有如下区别:

  ①性质不同。罚款是行政制裁的一种形式,罚金是刑罚的一种形式,二者都带有惩罚性,而赔偿金则是对受害人的损失的一种补偿方式。

  ②罚金和罚款不一定同不法行为造成的损失等额,就是说可以高于损失额,而赔偿金是等额的,不能高于损失额。

  ③处以罚金或罚款可以是犯罪或违法的“未遂”,即只实施了犯罪或违法行为,尚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民事赔偿则必须是已经造成了损害结果。

  ④罚金和罚款按照法律规定,一般是上缴国库的,赔偿金则要支付给受害人。

  ⑤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对法人科处的罚金或罚款是不能列入生产成本的,只有在无过错的情况下支付的赔偿金,才可以列入生产成本。

12.环境行政诉讼的范围包括( ABE  )
A.司法审查之诉    B.请求履行职责之诉    C.环境公益诉讼
D.请求追究行政责任之诉     E.请求行政侵权赔偿之诉

环境行政诉讼的范围  

1、司法审查之诉。这是环境行政相对人认为环保部门的行政行为不合法或显失公正而要求法院进行审查的诉讼。

2、请求履行职责之诉。是指环境行政相对人为要求环境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其法定职责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这里包括环保部门拒发各种环保许可证和执照的行为或行政机关拒绝履行其他法定应该改选的职责。

3、请求行政侵权赔偿之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造成损害时要求赔偿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第十二章  环境污染防治法概述

一.单选题
1.公害一词最早出现于( B )
A.中国    B.日本    C.德国     D.美国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污染防治专门法律的是( A  )
A.《水土保持法》  B.《海洋环境保护法》C.《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3.在我国环境立法中“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这种表述源于( A  )
A.1978年《宪法》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C.1982年《宪法》    D.1989年《环境保护法》

我国现行环境立法对环境污染一词并没有统一的用语,其较完整的表述是“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这种表述形式源于1978年《宪法》第11条的规定。

4.根据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和因素介入环境要素的不同,可以将污染分为(C)
A.第一环境污染和第二环境污染    B.生物污染危害、化学污染危害、物理污染危害
C.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环境污染、土壤(土地)污染及放射污染等
D.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以及振动危害、噪声危害(妨害)和电磁波辐射危害等

  《环境保护法》第24条所列举的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和因素,如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都是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

  在污染类型上,根据以上主要物质和因素介入环境要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水质、海洋、土壤(土地)污染等。

  根据污染物的特性,可以分为生物、化学、物理、放射污染等。

  根据这些物质和因素的形态,又可以分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振动、噪声、电磁波辐射危害等。

5.根据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和因素的不同,可以将污染分为( B  )
A.生物污染危害、化学污染危害、物理污染危害、放射污染等
B.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以及振动危害、噪声危害(妨害)和电磁波辐射危害等
C.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海洋环境污染、土壤(土地)污染等放射污染等
D.第一环境污染和第二环境污染.
6.对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直接的防治方法是( C  )
A.用经济的方法对工业实行控制     B.工业技术控制
C.污染源的行政管理控制     D.用市场的方法对工业生产实行控制
7.用环境要素保护来划分各部门的优点主要在于( A )
A.便于在科学研究上对该类部门的整理   B.便于分清各个不同的法律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C.便于行政机关执法                   D.便于保护受害人利益
8.在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的预防、治理和救济等各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引、预测、评价、警示、教育和管理等作用的防治方法是( B )
A.技术的方法    B.法律的方法   C.行政的方法   D.经济的方法
9.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表述错误的是( C )
A.该表述源于1978年《宪法》第十一条 B.该表述形式的主要内涵是指“环境污染“
C.其他公害特指生态破坏指环境污染       D.与欧美环境立法中“环境污染”和日本的公害意义不完全相同
二.多选题
1.在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的预防、治理和救济等各个过程中法律气得作用有( ABCDE  )
A.指引    B.预测     C.评价    D.警示    E.教育和管理
2.中国现行有关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有( ABCDE )
A.大气污染防治法    B.水污染防治法    C.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D.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3.环境污染防治行政与其他行政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BCDE )
A.强制性    B.指导性   C.依赖市场方法    D.积极的预防性   D.强烈的计划性

  环境污染防治行政较之于其他行政而言具有强烈的计划性、指导性、依赖市场方法的特性,并且更具有积极的预防性。

4.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B)
A.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和因素是特定的,因此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本不是污染物质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B.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直接的防治方法和间接的防治方法,目前后者已经成为主要的控制方法
C.根据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主要物质和因素的形态,可以将污染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以及振动危害(妨害)和电磁波辐射危害等
D环境污染损害在立法上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来对待
E.环境保护行政是国家实施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防治以及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5.属于防治海洋环境污染法的是(ABCDE)
A.《海洋环境保护法》   B.《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C.《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
D.《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   E.《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7.下列关于“环境污染”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ACD)
A.环境污染一定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活动有关
B.环境污染就是对人类健康、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现象
C.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而且还包括了诸如噪声、振动、热辐射以及放射性物质
D.那些被利用的物质或能量妨害了环境的美学价值,也可以被认为是污染物
E.出于预防原则的考虑,只要是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能量进入了环境都应该作为环境污染物来加以控制
8.下列表述属于环境污染与其他公害的特征的有(ABD)
A.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
B.均以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
C.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所致    D.都是损害的结果   E.都是损害的过程

特征:⑴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且这些活动的大多数通常是在生产生活活动中进行的。

    ⑵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是以环境质量的改变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为媒介影响和危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

    ⑶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都是损害的结果。

第十三章  大气污染防治法

一.单选题
1.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大气环境条件主要是在大气层的哪一层中形成的(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2.目前我国消耗的能源主要来自(C)
A.水力    B.核能     C.煤炭     D.可再生能源
3.下列选项中属于防治大气污染技术性措施的是(D)
A.宣传教育    B.环境规划    C.经济刺激     D.改变燃料的构成
4.主要污染物为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和铅的大气污染属于(B)
A.煤炭型污染    B.石油型污染    C.恶臭型污染     D.粉尘型污染

按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将大气污染分为:

1、煤烟型污染。(由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引起)

2、石油型污染。(由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铅引起。)

3、特殊型污染。(废气或粉尘)

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还可以将大气分为低空、高空、全球污染。

5.《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被淘汰的设备(D)
A.转让给他人使用的,不得收费              B.转让给他人使用的,应当防治产生污染
C.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D.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
6.《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违反该法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D)
A.征收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排污费     B.征收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排污费
C.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D.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7.《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违反该法规定,开采含放射性和砷等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煤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A )
A.责令关闭     B.责令限期治理    C.征收煤炭附加税    D.征收煤炭附加费
8.下列选项不属于均质层的是(D)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处于均质层,而热层、外层处于非均质层之中。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9.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构是(D)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B.乡镇以上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环境行政保护主管部门

  在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10.下列选项不属于一次污染物的是(C)
A.悬浮颗粒物   B.二氧化硫   C.硫酸雾    D.二氧化碳

  一次污染物(原发性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大气污染物。如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二次污染物(继发性污染物),指排放进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如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硝酸雾等。

11.从对大气污染实施控制的措施和方法上看,目前主要可以将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分为(A)
A.技术性措施和非技术性措施   B.经济性措施和政治性措施
C.污染前措施和污染后措施     D.政治、经济、法律措施
12.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原则性规定的是(A)
A.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B.1987年《大气污染防治法》
C.1995年修改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D.2000年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1979年,在我国制定的首部环境保护法律《环境保护法(试行)》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13.我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行的管理体制是(A)
A.人民政府领导、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按职权划分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与部门分工负责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B.环保总局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工合作的行政管理体制
C.人民政府与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分工合作的管理体制
D.各级人大监督、人民政府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
14.下列关于大气污染限期治理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A)
A.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但如果其达标排放即无须限期治理
B.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实行限期治理的对象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C.对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而不考虑其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否超标
D.对设立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地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的并且在《大气污染防治法》实行前排污单位已经建成的设施,如果其污染物的排放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则无论其是否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都要实行限期治理
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严格禁止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
B.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可然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而向大气排放的,应当进行防尘污染处理
C.控制扬尘污染已经成为保护和改善城市大气质量的一个紧迫问题
D.国家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逐步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产量,直至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16.下列选项的表述不属于大气环境质量状况报告主要内容的是(C)
A.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     B.主要污染物的种类C.污染物的来源       D.污染危害程度
17.我国环境污染防治法中,最先规定“达标排放、超标违法”制度的是(B)
A.《水污染防治法》   B.《大气污染防治法》   C.《噪声污染防治法》  D.《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大气污染形成的因素有(ABCDE)
A.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B.排放源的高度      C.气象条件D.地形       E.大气污染物

  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主要受排放总量的影响,除此以外还与排放源的高度、气象和地形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

2.下列大气污染物中属于二次污染的有(CDE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光化学氧化剂   D.硫酸雾    E.硝酸雾
3.导致酸雨形成的大气污染物是(BCD)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硫   E.铅
4.目前已出现的大气污染的危害有(ABCDE)
A.损害人体健康   B.影响植物生长   C.产生温室效应  D.破坏臭氧层   E.腐蚀古建筑
5.《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作出了明确得规定,其中包括(ABCE)
A.制定大气环境保护计划与防治大气污染规划   B.制定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得经济、技术政策
C.决定企事业单位的限期治理                 D.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治理大气污染所需贷款提供担保
E.采取强制性紧急措施
6.大气的主要组成包括(ACD )
A.恒定的部分   B.对流层    C.可变的部分   D.不定的部分   E.平流层
7.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应当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有(ABCDE)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广州市   E.杭州市
8.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可将大气污染分为(ADE)
A.低空污染    B.煤烟型污染   C.特殊性污染   D.全球污染   E.高空污染
9.下列关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行政管理体制的表述正确的有(ABDE)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B.国家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
D.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
E.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10.下列哪些地方需要执行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ABDE)
A.居住区   B.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   C.特定的工业区   D.文化区  E.农村地区

目前,我国适用的国家级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该标准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1、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2、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3、特定工业区。

11.我们通常所说的“两控区”指的是(AD)
A.二氧化硫控制区 B.粉尘控制区 C.二氧化碳控制区 D.酸雨控制区 E.氮氧化物控制区
12.下列选项属于《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防治粉尘污染的规定使(ABCE)
A.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粉尘
B.城市政府应当采取绿化责任制
C.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人口集中的地区焚烧沥青等
D.向大气排放含放射性物质的气体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放射性防护的规定
E.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区露天焚烧落叶等产生烟尘的物质

第十四章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法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第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制定于(B)
A.1964      B.1974         C. 1978         D.1982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第一个规范性法律文件制定于1974年,国务院批准发布的《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中,也有一些条款就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了原则性规定。

  198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专门法律。

2.中国的领海宽度为(C)
A.3海里     B.6海里     C.12海里     D.200海里
3.《海洋倾废管理条例》规定,倾废未列入附件一和附件二的低毒或无毒的废弃物、应当事先获得(C)
A.紧急许可证    B.特别许可证    C.普通许可证   D.临时许可证
4.《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境外的非危险性废弃物(A)
A.不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    B.不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运输
C.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特别许可证
D.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倾倒的应当事先获得紧急许可证
5.《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拟定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报下列哪个部门批准(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国务院        D.国土资源部
6.《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对于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A)
A.禁止向海域排放   B.严格限制向海域排放   C.限制向海洋排放  D.可以向海域排放
7.《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建立船舶油污保险、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依据的风险承担原则是(C)
A.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承担      B.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货主承担
C.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和货主共同承担
D.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由船东、货主和受害者共同承担
8.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负有监视海上污染义务的船舶包括(D)
A.除军舰以外的船舶     B.国有船舶C.公务船舶      D.所有船舶
9.《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民用航空器发现海上排污或者污染事件的(A)
A.必须及时向就近的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报告  B.必须及时向就近的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C.在着陆后必须立即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D.在着陆后必须立即向国家环保总局报告

    第七十二条  所有船舶均有监视海上污染的义务,在发现海上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必须立即向就近的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

    民用航空器发现海上排污或者污染事件,必须及时向就近的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单位报告。接到报告的单位,应当立即向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通报。

10.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和海水构成地球总水量的比例分别为(C)
A.51%,90%    B.33%,80%    C.71%,97%    D.97%,71%
11.中国第一部保护海洋环境的综合性专门法律是(B)
A.《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1974)B.《海洋环境保护法》(1982)
C.《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1988)D.《防止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
12.下列有权协商解决有关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的是(A)
A.沿海地方人民政府或上级人民政府    B.国务院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上级人民政府以及该级政府的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  跨区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有关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跨部门的重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协调未能解决的,由国务院作出决定。

13.下列关于海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表述、正确的是(C)
A.完全开放       B.可有计划的进行适度开发活动
C.除经相关部门批准进行调查观测和科研活动外,禁止其他一切可能对保护区造成危害或不良影响的活动
D.经相关部门批准,可在限定的时间和范围内适当进行渔业生产
15.关于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的禁止性规定,错误的是(D)
A.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废弃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海域倾倒   B.禁止在海上焚烧废弃物
C.禁止在海上处置放射性废弃物或其他放射性物质     D.禁止向我国领海倾倒任何废弃物
16.有权批准入海排污口的是(B)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B.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条  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选择,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有关规定,经科学论证后,报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批准设置入海排污口之前,必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

    在海洋自然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海滨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将排污口深海设置,实行离岸排放。设置陆源污染物深海离岸排放排污口,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水动力条件和海底工程设施的有关情况确定,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二.多选题
1.中国已经加入了一些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国际公约,其中包括(ABCDE)
A.《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B.《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件公约》
C.《防止因倾倒废物及其其他物质而引起海洋污染的公约》
D.《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    E.《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中国加入了一些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国际公约,如:《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件公约》、《防止因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而引起海洋污染的公约》、《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

2.《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是(ABCDE)
A.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    B.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
C.维护生态平衡    D.保障人体健康    E.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规定不得设置拆船厂的地点包括(ABCDE)
A.饮用水源地   B.海水淡化取水点   C.盐场   D.海水浴场   E.风景名胜区
4.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有(ACDE)
A.污染物种类多    B.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持续时间长D.污染扩散范围大     E.往往会超越国境
5.下列选项中属于海岸工程的有(ABCDE)
A.潮汐发电工程     B.跨海桥梁    C.海堤工程    D.围海造田  E.滩涂固体废弃物处置场
6.海洋环境包括了(ABCDE)
A.海水    B.海底   C.海岸   D.海面上一定范围的大气   E.生活在海洋中的一切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
7.《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主要防止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的对象有(ABCDE)
A.海岸工程     B.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C.陆源污染物D.船舶         E.倾倒废弃物
8.《海洋环境保护法》适用范围包括(ABCDE)
A.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    B.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    C.中华人民共和国毗连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    E.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架
9.海洋功能区划包括(ABCDE)
A.开发利用区    B.治理保护区    C.自然保护区   D.特殊功能区    E保留区
10.编制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包括(ABCDE)
A.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科学确定海域功能
B.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各有关行业用海
C.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海域可持续利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D.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E.保障国防安全,保证军事用海需要
11.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根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保护需要划为(CDE)
A.中心区    B.特殊区    C.核心区    D.缓冲区    E.试验区
12.海洋自然保护区可根据不同对象规定(AE)
A.绝对保护期    B.长保护区    C.中保护期   D.短保护期   E.相对保护期
13.海洋倾倒区分为(ABCDE)
A.一类倾倒区   B.二类倾倒区  C.三类倾倒区  D.试验倾倒区  E.临时倾倒区

《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七条 海洋倾倒区分为一、二、三类倾倒区,试验倾倒区和临时倾倒区。

一、二、三类倾倒区是为处置一、二、三类废弃物而相应确定的,其中一类倾倒区是为紧急处置一类废弃物而确定的。

试验倾倒区是为倾倒试验而确定的(使用期不超过两年)。

临时倾倒区是因工程需要等特殊原因而划定的一次性专用倾倒区。

14.《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主要从几个方面作了规定,包括(AB)
A.特殊海洋区域保护    B.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
C.海洋污染防治   D.一般海洋区域保护   E.对海洋生态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的管制
15.对海洋生态有影响的行为的管制措施包括(ABCDE)
A.引进海洋动植物物种,应当进行科学论证,避免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B.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的资源,应当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造成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的破坏
C.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D.国家鼓励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推广多种生态渔业生产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状况
E.禁止毁坏海岸防护设施、沿海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

第十五章  水污染防治法

一.单选题
1.《水污染防治法》不适用下列哪种水体的污染防治(B)
A.江河    B.海洋    C.湖泊    D.水库
2.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就主要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制定的第一个专门行政法规是(B)
A.《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3.已经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A)
A.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排放着可以自由选择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或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C.由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或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D.在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污染排放标准对同一项目有不同规定时应当执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4.城市污水的最佳处理方法是(C)
A.排放出城区    B.各排污单位建造处理设施C.集中处理     D.回灌入地下水层
5.下列对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的认识正确的有(C)
A.人类不能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    B.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无限的
C.进入某水体的污染物超过该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导致水污染的发生
D.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与水污染的发生无关
6.《水污染防治法》规定,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的包括(A)
A.一切单位和个人     B.一切单位和年满16周岁的公民
C.一切单位和年满18周岁的公民     D.国有企业和执法机关
7.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B)
A.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的意见     B.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C.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居民的意见     D.可以附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
8.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当事人对水污染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期限为(D)
A.5天    B.8天    C.10天    D.15天
9.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的水质量标准是(D)
A.Ⅱ类    B.Ⅲ类    C.Ⅳ类   D.Ⅴ类
10.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水利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政府编制并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要修订,修订的批准机关是(A)
A.省级人民政府    B.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C.国务院    D.国家环保总局

经批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是防治水污染的基本依据,规划的修订须经原批准机关的批准。

11.率先规定在污染防治方面实行总量控制制度的法律是(C)
A.《大气污染防治法》    B.《海洋污染防治法》C.《水污染防治法》      D.《噪声污染防治法》
1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审核本行政区域内向该水体排污的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对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单位(D)
A.排污许可证    B.特殊排污许可证    C.普通排污许可证   D.临时排污许可证

《水污染防治法》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审核本行政区域内向该水体排污的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对不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发给排污许可证;对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临时排污许可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

13、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是(A)
A.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      B.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
C.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      D.各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服务是(D)
A.完全无偿的                                       B.部分无偿,由该城市政府与排污者共同分担
C.部分无偿,由国家环境行政保护部门与排污者共同分担 D.有偿的,要收取污水处理费  
1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防治实施细则》(2000年)的相关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将《排污申报登记表》提交给(A)
A.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    B.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所在地的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    D.所在地的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第四条 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
  企业事业单位超过国家规定的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在提交《排污申报登记表》时,还应当写明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因及限期治理措施。

16.对批准划定的单一渔业保护区、鱼虾产卵水域适用(B)
A.《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B.《渔业水质标准》C.《海水水质标准》       D.《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17.有权批准人工回灌补给地下饮用水的水质的是哪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A)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C.省级地方人民政府       D.国务院

《污水防治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 人工回灌补给地下饮用水的水质,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多项选择题
1.《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ACDE)
A.油类    B.含热废水    C.工业废渣    D.城市垃圾    E.放射性固体废弃物
2.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关于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的说法正确的有(ABD)
A.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B.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是对船舶污染实施监督管理的机关
C.各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地质矿产、市政管理等部门对水污染防治有建议权,但不能直接采取管理措施
D.各级人民政府的水利管理部门结合自身的职责,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E.重要江河的水源保护机构单独对本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3.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有(AB)
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    E.县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协商划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国务院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部门提出划定方案,报国务院批准。
  其他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协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会同同级水利、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部门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4.可以导致水污染的物质有(ABCDE)
A.病原体污染物    B.石油污染物   C.放射性污染物   D.有毒化学物质污染E.盐类污染物
5.下列关于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和适用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
A.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
B.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补充标准,并报国务院环保部门备案
C.对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省级人民政府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水污染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环保部门备案
D.凡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E.当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存时,应当优先执行国家标准
6.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ACDE)
A.利用污水灌溉   B.挖井用于个人饮用    C.利用含有毒污染物的污泥作废料
D.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E.利用储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品、农药等

《污水防治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利用污水灌溉;(二)利用含有毒污染物的污泥作肥料;(三)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

(四)利用储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放射性物质、有毒化学品、农药等。

7.属于《水污染防治法》的适用范围包括(ABCDE)
A.我国领海内的江河    B.我国领域内的湖泊    C.我国领域内的运河
D.我国领域内的地下水    E.我国领域内的渠道、水库

第二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8.对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解决的方式正确的有(AE)
A.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B.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环境行政保护部门协商解决
C.均有国务院协商解决           D.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的环境行政部门协商解决
E. 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二十八条 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9.排污者在下列哪些情形下,无需对水污染的损失承担责任(ABCD)
A.水污染损失由第三方故意引起的   B.水污染损失由第三方过失引起的
C.水污染损失由于受害者自身的责任引起的
D.完全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水污染损失的
E.水污染损失是由于意外事件引起的

在三种情况下可免予承担:①由于不可抗力造成并且行为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②受害者自身造成的;③由第三者的故意或过失引起的。

10.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ABCDE)
A.污染物排放情况   B.限期治理进展情况   C.污染物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操作和管理情况
D.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记录   E.与污染有关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使用的资料

《污水防治实施细则》第十八条 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

(一)污染物排放情况;    (二)污染物治理设施及其运行、操作和管理情况;
(三)监测仪器、仪表、设备的型号和规格以及检定、校验情况; (四)采用的监测分析方法和监测记录;
(五)限期治理进展情况;  (六)事故情况及有关记录;       (七)与污染有关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使用的资料;
(八)与水污染防治有关的其他情况和资料。

11.总量控制制度中的总量控制计划应当包括的内容有(ABCDE)
A.总量控制区域  B.重点污染物的种类  C.重点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D.需要消减的排污量  E.消减的时限

《污水防治实施细则》第七条 总量控制计划应当包括总量控制区域、重点污染物的种类及排放总量、需要削减的排污量及削减时限。

第十六章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一.单选题
1.《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居住、文教区适用的声环境质量标准为(D )
A.昼间70分贝,夜间60分贝     B.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
C.昼间55分贝,夜间40分贝     D.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将城市区域的类别划分为0—4五类,其中,

  0类标准(昼间50dB,夜间40 dB)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并且规定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

  1类标准(昼间55dB,夜间45 dB)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该类标准执行。

  2类标准(昼间60dB,夜间50 dB)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昼间65dB,夜间55 dB)工业区

  4类标准(昼间70dB,夜间55 dB)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道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另外,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超过标准值15 dB.

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规定夜间突发的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C)
A.5分贝     B.10分贝     C.15分贝    D.20分贝
3.《环境噪声防治法》不适用于(B)
A.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    B.从事本职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
C.航空噪声污染的防治       D.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
4.环境噪声不具有的特点是(A)
A.持久性     B.无形性     C.多发性    D.危害性
5.《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A)
A.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公安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
B.必须事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排放噪声者应当向社会公告
C.必须事先向当地环境保护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当地环境保护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
D.必须事先向当地环境保护机关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排放噪声者应当向社会公告
6.《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这里所说的“夜间”是指(D)
A.晚21:00-晨6:00     B.晚21:00—晨7:00
C.晚22:00—晨7:00     D.晚22:00—晨6:00
7.下列噪声呈线装传播的是(D)
A.工业噪声     B.施工噪声    C.社会生活噪声    D.交通噪声
8.我国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颁布的第一个综合性环境噪声质量标准是(A)
A.《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B.《城市港口及江河两岸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C.《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D.《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1979年颁布了《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是首次对工业噪声的控制所作出的具体规定。

  1982年,我国发布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是我国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颁布的第一个综合性环境噪声标准。

  1996,我国制定通过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建立。

9.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适用(B)
A.0类标准     B.1类标准   C.2类标准   D.3类标准
10.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当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机器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时,施工单位必须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等情况的期限是(B)
A.工程开工以前5日之内 B.工程开工以前15日以内C.工程开工以后5日之内 D.工程开工以后15日以内
11.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活动确需排放偶发性强烈噪声的,必须事先向哪个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B)
A.省级人民政府    B.当地公安机关   C.当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
12.按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有权对在噪声敏感建筑集中区域内造成严重环境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作出限期治理决定的机关是(A)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当地公安机关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13.有权制定环境噪声质量标准的机关是(C)
A.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D.国务院
14.根据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要符合哪个部门的规定(C)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部门    B.国务院C.国务院公安部门     D.国务院交通部

第三十四条 机动车辆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驶,机动船舶在城市市区的内河航道航行,铁路机车驶经或者进入城市市区、疗养区时,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
  警车、消防车、工程抢险车、救护车等机动车辆安装、使用警报器,必须符合国务院公安部门的规定;在执行非紧急任务时,禁止使用警报器。

15.按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界定区分“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污染”的标准是(A)
A.国家或地方制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最高限值   B.国家或地方制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最低限值
C.国家制定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最高限值 D.国家制定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最低限值
16.在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乡村生活区域,其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参照执行1993年发布的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的(B)
A.0类标准值    B.1类标准值    C.2类标准值   D.3类标准值
二.多选题
1.属于“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有(BC)
A.火车站     B.医疗区    C.文教科研区   D.工业区   E.商业区
2.属于社会生活噪声的有(BC)
A.建筑施工发出的噪声  B.商店用高音喇叭招揽顾客  C.歌舞厅发出的噪声   D.火车鸣笛    E.飞机起降
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可以例外的情况是(AE)
A.抢修、抢险作业    B.建筑计划改变、工期缩短    C.外商投资项目的建设
D.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     E.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
4.按生产环境噪声机能可将环境噪声污染划分为(ACE)
A.机械性噪声    B.社会生活噪声   C.空气动力性噪声  D.稳态噪声     E.电磁性噪声
5.按时间变化可将环境噪声污染划分为(BE)
A.电磁噪声    B.稳态噪声   C.自然噪声   D.社会生活噪声   E.非稳态噪声
6.按污染源的种类可将环境噪声污染划分为(ABCDE)
A.工业噪声   B.交通噪声   C.施工噪声   D.社会生活噪声  E.自然噪声

环境噪声源的分类与环境噪声的评价量

(1)按污染源的种类,可分为:工业、交通、施工、社会生活、自然噪声。

(2)按产生环境噪声的机能,划分为:机械性、空气动力性、电磁性噪声。

(3)按时间变化,划分为:稳定、非稳定噪声。

工业、施工、社会生活噪声,其传播影响范围通常呈面状;

交通噪声的传播影响范围通常沿着道路呈线状。

由于A声级能够较好的反映出人们对噪声吵闹的主观感,它几乎成为一切噪声评价的基本值。

7.下列属于环境噪声特点的是(ABE)
A.无形性和多发性   B.局限性、分散性和暂时性   C.集中性和永久性
D.易扩散性      E.危害性及其危害的不易评估性
8.下列关于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污染的表述正确的是(BC)
A.有环境噪声就一定有环境噪声污染   B.有环境噪声,未必就有环境噪声污染
C.有环境噪声污染,就一定有环境噪声D.有环境噪声污染,未必有环境噪声   E.两者是等同的
9.下列可以适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有(ABDE)
A.工业噪声污染防治      B.建筑施工污染防治      C.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
D.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  E.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10.下列行为符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是(ACE)
A.警车在执行非常紧急的任务时,使用了警报器   B.某商场在城市市区内某医院旁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C.环境噪声监测机构按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报送了环境噪声监测结果
D.征收的超标排污费挪作投资建设               E.小王多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某工厂进行了检举
11.按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法律的规定,暂不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的污染源包括(ABC)
A.机动车   B.飞机   C.船舶   D.建筑施工的噪声    E.铁路机车



第十七章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一.单选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颁布于(C)
A.1993     B.1994        C.1995       D.1996
2.建设项目中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或者未经验收合格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C)
A.1万元以下的罚款   B.3万元以下的罚款   C.10万元以下的罚款  D.1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我国法律规定,对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行为(B)
A.实行审批制度   B.加以禁止   C.征收一定的费用  D.进行监视
4.实行固体废物减量化的根本措施是(A )
A.实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B.抑制消费   C.征收高额排污费   D.增加商品的进口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定,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A)
A.向固体废物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报告,并经固体废物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许可
B.向固体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报告
C.经固体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许可
D.经固体移出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许可,并报接受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备案
6.《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定,违反该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废物,可以并处的罚款数额为(D)
A.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B.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C.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废物,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7.《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规定,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关于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的解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B.只能由环保部门或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职权调解处理
C.当事人只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当事人一旦选择了由环保部门或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职权调解处理,就不能另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8.按照固体废物的化学性质可以分为(D)
A.固态废物和半固态废物   B.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C.危险废物和一般废物     D.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按照固体废物的化学性质,可分为:有机、无机废物。

  按照他们的形状,可分为:固态废物(颗粒状、粉状、块状废物等)和半固态废物(如泥状废物、污泥等)。

  按照它们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危险废物和一般废物。

  从管理的角度,还可以将它们按来源分为: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和放射性固体废物。

9.最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新增的理念是(A)
A.循环经济    B.可持续发展   C.协调经济发展    D.改善生态环境
10.我国固体废物的法律控制监督管理体制是(D)
A.政府统一监督管理     B.各行政部门分工合作
C.环保部门统一管理     D.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与其他各部门分别负责相结合
11.为防止过度包装造成环境污染,由下列哪个部门组织制定有关产品包装的标准(B)
A.国家环保部门  B.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12. 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下列哪个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C)
A.国务院环保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D.各级人民政府

第五十七条 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13.贮存危险废物的期限为(B)
A.6个月    B.不超过1年     C.2年     D.不超过3年
14.对违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规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后被责令限期治理。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下列哪个部门决定其停业或者关闭(B)
A.上级人民政府 B.本级人民政府   C.上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D. 本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15.下列哪种情形需要一次性征收固体废物排污费(B)
A.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
B.无专用贮存或处置设施和专用贮存或处置设施达不到环保标准的
C.无专用贮存或处置设施的      D.专用贮存或处置设施达不到环保标准的
二.多选题
1.《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不适用(ABDE)
A.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    B.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C.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的污染防治D.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     E.排入大气的废气的污染防治
2.《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了一些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管理原则,其中包括(ABC)
A.对固体废物实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简称“三化”
B.对固体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原则     C.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路原则
D.对固体废物实行就地处置原则       E.对固体废物实行异地处置原则
3.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限期淘汰的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设备,在限期到达后禁止(ABCDE )
A.生产    B.销售   C.进口    D.使用    E.转让
4.固体废物危险的特性主要表现在(ABCDE )
A.毒害性     B.易燃、易爆性    C.放射性   D.腐蚀性    E.反应性

危险特性:主要是指毒害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疾病性、放射性等。

5.《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所要控制和防治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包括的类型有(ACE)
A.工业固体废物    B.放射性废水   C.城市生活垃圾   D.固体核废料     E.危险废物

对固体废物实行分类管理: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该法所要管制的固体废物采取了概括性的规定,该法主要列举和规定:防治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固体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

  其中对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的污染环境防治采取一般性的管理措施,而对危险废物则规定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此外,该法还将液态废物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的污染防治,也列为防治对象。

6.2004年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哪些方面重新作了规定(ABDE)
A.循环经济   B.工业固体废物   C.有机废物   D.固体废物进出口      E.生活垃圾
7.对固体废物实行的“三化”原则是指(BCD )
A.再生化   B.无害化    C.减量化   D.资源化   E.有效化
8.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哪些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AB)
A.国务院环保部门   B.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D.各级人民政府     E.各级人名政府环保部门

第五十七条 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9.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当(ABCD)
A.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B.通报有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
C.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报告   D.向其他相关部门报告   E.向省级政府报告
10.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执行下列哪些制度(ABCDE)
A.排污收费    B.限期治理   C.污染事故报告和处理  D.产品及其包装物的管理     E.控制转移
11.与一般固体废物相比,危险废物要执行下列哪些特别的管理制度(BCD)
A.清洁生产制度 B.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标识制度C.经营许可证制度  D.转移管制制度  E.计划生产制度

12.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依法应当承担污染防治责任的主体包括(ABCE)
A.生产者   B.销售者   C.进口者    D.出口者    E.使用者

第十八章    放射性污染防治和其他危险物质管理的规定

一.单选题
1.民用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必须贯彻的方针是(B)
A.确保投资效益   B.安全第一   C.安全和效益相统一   D.自力更生
2.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农副产品(A)
A.禁止销售   B.在销售时应当表明其农药残留量,提醒购买者注意
C.经过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部门批准才能销售   D.只能作为畜用饲料销售
3.放射性污染防治立法所要控制的对象是(B)
A.人工放射性辐射源及其物质   B.人工放射性辐射源及其物质以及从事放射性活动的认为活动
C.天然放射源及其物质         D.从事放射性活动的认为活动
4.对放射性废物的管理,首先应当(B)
A.无害化   B.减量化   C.资源化   D.当量化

实现了减量化就相应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实现减量化必须以资源化为依托,资源化可以促进减量化、无害化的实现,无害化又可以实现和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

5.国内首次生产的农药和首次进口的农药登记的三个阶段,不包括(B)
A.田间试验阶段   B.预先登记阶段    C.临时登记阶段   D.正是登记阶段
6.对全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依法实施统一管理的是(A)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C.国家检疫部门     D.国家安全部门
二.多选题
1.剧毒、高度农药不得用于(ABCDE)
A.防治卫生害虫   B.蔬菜   C.瓜果   D.茶叶    E.中草药材
2.假农药是指(ABC)
A.以非农药冒充农药    B.以此种农药冒充他种农药的
C.所含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与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注明的农药有效成份的种类名称不符的
D.过期农药    E.土制农药
3.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所谓“危险化学品”,是指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规定的分类标准中所列的(ABCDE)
A.爆炸品   B.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C.氧化剂和遇湿易燃物品
D. 易燃液体、易燃固体     E.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所谓“化学危险物品”,系指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与品名编号》规定的分类类中所列的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腐蚀品共分七大类。

4.有毒有害物质主要包括(ACD)
A.电磁波辐射    B.污水   C.放射性物质   D.有毒有害化学物质   E.受污染的土地
5.《放射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规定,凡申请许可、登记的放射工作单位,必须具备(ABCD)
A.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及防护知识和健康条件并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
B.具有与从事的放射工作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设备,并提供相应的资料
C.有专职、兼职放射防护管理机构的人员以及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并提交人员名单和设备清单
D.提交严格的有关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的文件     E.具有法人资格

第八条 凡申请许可、登记的放射工作单位,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具有与所从事的放射工作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装备,并提供相应的资料;

  (二)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适应的专业及防护知识和健康条件,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三)有专职、兼职放射防护管理机构或者人员以及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并提交人员名单和设备清单;

  (四)提交严格的有关安全防护管理规章制度的文件。

6.对核设施的管理,主要包括(ABCDE)
A.营运方面   B.进口方面   C.规划限制方面   D.安全管理方面  E.核事故措施方面

第十九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概述

一. 单选题
1.以下自然资源中属于非耗竭性自然资源的是(C )
A.土地资源   B.生物资源    C.潮汐能   D.水资源
2.耗竭性资源又称(C)
A.可更新资源     B.再生性资源   C.有限资源    D.不可更新资源
3.耗竭性资源按其是否可更新或再生可分为(C)
A.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          B.可重复利用的资源和不可重复利用的资源
C.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D.恒定性资源和亚恒定性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

可更新资源:即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如土壤、淡水、动物、植物等。人类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和速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续利用;

不可更新资源:指数量有限又不可再生,终究会被用尽的资源,如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等。

无限资源: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等。

4.以下自然资源中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A)
A.土地资源     B.消耗性金属    C.非消耗性金属    D.核能
5.以下自然属于不可更新的资源是(B)
A.土地资源    B.非消耗性金属    C.生物资源    D.水资源

6.以下自然资源中属于恒定性资源的是(D)
A.风能      B.非消耗性金属    C.水资源     D.太阳能
二.多选题
1.自然资源可分为(AC)
A.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B.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C.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      

D.恒定性资源和亚恒定性资源      E.可重复利用资源和不可重复利用资源
2.自然资源的特征包括(ABCDE)
A.可实用性   B.整体性   C.相对性    D.地域性   E.有限性
3.自然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ABCDE )
A.规范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B.防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C.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D.改善与增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E.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自然资源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ABDE)
A.资源权属关系  B.资源流转关系  C.资源保护关系  D.资源管理关系E.涉及自然资源的其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    土地资源保护法

一.单选题
1.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承包期限为(C)
A.10年       B.20年          C.30年         D.50年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D)
A.50%以上    B.60%以上    C.70%以上     D.80%以上
3.经有权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A)
A.必须严格执行    B.必须参照执行   C.可以参照执行    D.没有强制执行力
4.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A)经
A.不予批准   B.应当加倍征收有关费用   
C.当地土地管理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土地资源的状况决定是否批准
D.当地土地管理机关可以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批准
5.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和个人连续多少年弃耕荒地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B)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6.《土地管理法》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所有者包括(D)
A.国家、个人   B.国家、国有企业法人   C.国家、国有企业法人、个人     D.国家
7.《土地管理法》规定,再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调整的,必须(A)
A.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统一,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B.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C.经村民会议二分之一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D.经村民会议二分之一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8.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哪个部门批准(C)
A.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B.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划主管部门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9.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由哪个部门批准(B)
A.源批准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                  B.原批准机关
C.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D.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10.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个人连续多少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B)
A.1年     B.2年    C.一年半    D.半年
11.土地的不同用途是由哪种规划规定的( C )
A.国民经济和发展规划   B.国土整治规划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土地供给规划
12.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哪个部门批准执行(A)
A.国务院  B.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C.国务院计划主管部门  D.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批准机构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经国务院计划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执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订,经同级计划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13.为了防止非农业建设导致耕地减少,国家实行何种制度(B)
A.耕地总量不减少    B.占用耕地补偿   C.基本农田保护   D.节约使用土地
14.农村村民申请宅基地的审批权限在于(C)
A.村民委员会   B.乡镇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
15.土地复垦的责任原则是(D)
A.谁收益,谁复垦     B.谁开发,谁复垦   C.谁生产,谁复垦  D.谁破坏,谁复垦
二.多选题
1.下列征用土地情况中,需要由国务院批准的有(ABCE)
A.征用基本农田5公顷    B.征用基本农田10公顷   C.征用基本农田15公顷
D.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20公顷    E.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50公顷
2.土地资源具有如下特征(ABCD)
A.位置固定   B.具有生物生产能力   C.数量有限   D.不可替代   E.能够独立存在

土地资源既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资源,也不同于土地本身。它具有其固有的特征:

(1)土地资源具有固定性。(2)土地资源具有整体性。(3)土地资源具有生产性。

(4)土地资源具有有限性。(5)土地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3.下列选项中符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的有(ABCD)
A.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条件优越   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C.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    D.薄地多,好地少   E.开发利用早,后备耕地多

我国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土地资源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条件优越;(2)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3)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4)薄地多,好地少;(5)开发利用早,后备耕地少。

4.下列选项中属于农用地的有(ABCDE)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农田水利用地   E.养殖水面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5.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包括(ABCDE )
A.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B.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C.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   D.蔬菜生产基地     E.农业科研、教学实验田

  按照规定,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和名、优、特、新农产品生产基地,高产、稳产田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以及经过治理、改造和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中的中低产田,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以及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ABCDE )
A.水体流失严重  B.土地的盐渍化  C.土壤污染和酸化D.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E.大量毁坏和占用耕地
7.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BCD)
A.城市用地    B.农用地    C.建设用地    D.未利用地    E.乡村地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是(ABCDE)
A.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B.提高土地利用率     C.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D.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E.占用耕地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原则

⑴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   ⑵提高土地利用率;   ⑶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⑷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⑸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9.《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土地违法犯罪的最明有(ABE)
A.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     B.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罪
C.非法变更土地用途罪    D.非法出租土地罪    E.非法占用耕地罪
10.在确认使用权时不适用《土地管理法》的有(BCDE)
A.荒山   B.林地    C.草原    D.水面    E.滩涂
11.下列哪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报国务院批准(ABCDE )
A.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地的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E.国务院制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级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

12.按照规定,下列哪些征用土地的行为必须报国务院批准(ABC)
A.征用基本农田    B.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
C.征用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D.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70公顷的
E.征用基本农田超过35公顷的

  征用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都必须由国务院批准;

  征用上述以外的土地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据下列哪些因素对土地的使用所进行的总体安排(ABCDE)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B.国土整治的要求    C.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
D.土地供给能力      E.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情况
15.土地利用年度规划编制依据包括(ABCDE)
A.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B.国家产业政策    C.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D.建设用地的实际情况    E.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

土地利用年度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编制。

16.土地复垦的费用,应根据哪些因素加以确定(BD)
A.复垦土地的破坏    B.复垦对象的情况    C.土地利用的收益D.复垦土地的用途    E.土地利用的项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14: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一章    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法

一.单选题
1.《水法》不适用(A)
A.渤海    B.长江    C.黄河    D.塔里木地下蓄水层
2.《水法》规定,围湖造田(A)
A.必须禁止                           B.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C.必须经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D.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3.《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多少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C)
A.15度    B.20度    C.25度    D.30度
4.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C)
A.首先限制居民生活用水     B.限制经济的增长    C.限制城市规模      D.大力开采地下水
5.林木采伐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由哪个部门监督实施(D)
A.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B.伐木公司  C.公安机关  D.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6.《水法》规定,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优先安排(D)
A.航运用水   B.农业用水   C.工业用水    D.生活用水
7.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C)
A.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B.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C.水行政主管部门      D.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8.《水法》规定: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A)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B.省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D.国务院批准

一是禁止围湖造田;二是禁止围垦河流,确需围垦的,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9.我国水资源规划分为(D)
A.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     B.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
C.区域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     D.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

《水法》第十四条 国家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规划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区域规划包括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

  前款所称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前款所称专业规划,是指防洪、治涝、灌溉、航运、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渔业、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节约用水等规划。

10.2002年颁布的新《水法》规定水资源的所有权属于(D)
A.国家或集体    B.各级人民政府    C.水资源所在地   D.国家
11.当居民生活用水与工农业生产和其他方面的用水发生矛盾时,应当(B)
A.首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B.首先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
C.首先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D.在各方面之间按比例分配用水
12.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应报哪个部门批准(A)
A.国务院   B.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C.国务院有关部门   D.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水法》第十七条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有关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编制,分别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编制,征求同级其他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批准,依照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13.全国的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制定机关是(B)
A.有关流域管理机构                           B.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C.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水法》第四十四条 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全国的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经国务院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地方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水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

14.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应报哪个部门批准后执行(B)
A.有关流域管理机构                           B.国务院或其授权的部门
C.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国务院水行政部门

《水法》第四十五条 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依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订,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后执行。其他跨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制订,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经批准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必须执行。

  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边界河流上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该流域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流域管理机构批准。

二.多选题
1.《水法》规定在航道内禁止的行为有(ACD)
A.设置碍航渔具     B.开采砂金    C.弃置沉船   D.种植水生作物    E.开采砂石
2.《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取土、挖沙、采石的区域有(DE)
A.丘陵区   B.风沙区    C.坡地     D.崩塌滑坡危险区  E.泥石流易发区

第二十条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采矿、取土、挖砂、采石等生产活动的管理,防止水土流失。
  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告。

3.《水土保持法》规定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可以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或联户承包水土流失的治理。具体内容包括(ABCDE )
A.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水土流失的治理实行承包的,应当按照谁承包谁受益的原则,签订水土保持承包治理合同
B.国家保护承包治理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C.承包治理所种植的林木及其果实,归承包者所有D.因承包治理而新增加的土地,由承包者使用
E.在承包治理合同有效期内,承包人死亡时,继承人可以依照承包治理合同的约定继续承包
4.《水法》对水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AC)
A.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B.水资源实行区域所有制
C.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源、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
D.全部水资源都归国家所有    E.跨省水资源归国家所有
5.《水法》规定,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的活动有(ACDE)《水法》第43条
A.爆破    B.钓鱼   C.打井    D.采石   E.取土

  第四十三条 国家对水工程实施保护。国家所有的水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管理的水工程,由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商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水工程,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划定工程保护范围和保护职责。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从事影响水工程运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活动。  

6.我国水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是(ACDE)
A.水资源国家所有制原则    B.水资源有偿利用原则C.全面规划、合理利用、多效益兼顾原则
D.节约用水原则    E.居民生活用水优先原则
7.以下哪些属于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制度(ABCDE)
A.用水收费制度   B.水资源规划制度   C.用水总量控制制度D.水功能区划制度   E.取水许可制度
8.我国的水资源费的征收范围和对象包括(ABC)
A.直接从江河取水的单位和个人B.直接从湖泊中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C.直接从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D.家庭生活少量用水E.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
9.水资源具有以下哪些功能(ABCDE)
A.航运水道   B.水利发电   C.水生态维护   D.水域景观保持  E.气候调解
10.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公告的事项包括(ABCDE)
A.水土流失的面积   B.水土流失的分布状况C.水土流失的流失程度

D.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及其发展趋势E.水土流失的防治情况及其效益

第二十二章    森林资源保护法

一.单选题
1.我国的植树节定于(C)
A.1月12日   B.2月12日    C.3月12日     D.4月12日
2.盗伐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盗伐株数多少倍的树木(B)
A.5倍    B.10倍    C.15倍    D.20倍
3.出口法律规定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或者制品、衍生物品,必须(A)
A.经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B.经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C经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D经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八条 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的名录和年度限制出口总量,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出口前款规定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或者其制品、衍生物的,必须经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海关凭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放行。进出口的树木或者其制品、衍生物属于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物种的,并必须向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海关并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放行。

4.进出口的树木或其制品、衍生物属于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物种的,除申请批准外还必须向哪个部门申请办理允许进出口证明书(A)
A.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     B.联合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
C.国家海关总署                   D.国家环保总局
5.我国首次确认生态效益是森林的主要功能的立法是(C)
A.《森林保护条例》1963     B.《森林法(试行)》1979
C.《森林法》1984           D.《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1998
6.下列各类森林中不属于特种用途的是(A)
A.水源涵养林    B.国防林   C.风景林     D.实验林

  第四条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

  (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

  (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

  (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

  (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

7.《森林法》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D)
A.当地省级或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C.当地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D.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第十七条 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当事人对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林木、林地权属争议解决以前,任何一方不得砍伐有争议的林木。

8.退耕土地还林后的承包经营期限可以延长到多少年(D)
A.30     B.50    C.60   D.70
9.我国《森林法》对森林进行分类的依据是(B)
A.生态习性    B.用途     C.生长环境    D.生长季节

根据生态习性,可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竹林等。

根据其用途,可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我国分类方法)

10.我国法律规定的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为(B)
A.100公顷以上                  B.100公顷以上不足1000公顷
C.10公顷以上不足1000公顷      D.10公顷以上不足100公顷

森林火灾:是指由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失去人为控制并对森林造成破坏性作用的森林燃烧现象。

按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天然火灾、人为火灾。

按损失大小,可分为:

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公顷)

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不足100公顷)

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不足1000公顷)

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

二.多选题
1.下列采伐林木的行为中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的有(ACDE)
A.某不对采伐营区林木  B.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上个人所有的林木
C.公路林的更新采伐    D.农村居民采伐个人承包的集体林木   E.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伐竹林

  第三十二条第一款 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2.森林的生态功能包括(ABCD)
A.蓄水保土   B.放风固沙   C.调解气候    D.保留物种   E.提供木材
3.我国森林资源具有如下特点(ABDE)
A.树种多   B.森林覆盖率低    C.森林生长率高   
D.人均占有林地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E.森林分布不均匀
4.《森林法》将森林分为(ABCDE)
A.防护林   B.用材林   C.经济林   D.薪炭林     E.特种用途林
5.《森林法》规定,林业建设实行的方针是(ABCD)
A.以营林为基础   B.普遍护林   C大力造林.  D.采育结合,永续利用  E.经济效益优先
6.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ABDE )
A.国家林权   B.集体林权   C.政府林权   D.机关团体林权   E.公民个人林权

关于林权的规定

 我国森林法把林权分为国家林权、集体林权、机关团体林权和公民个人林权。

 只有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使用权以及其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及其他,可以转让,除此以外,不得转让。

 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

 我国法律对林权的保护,主要采取确认权属、返还非法占有、排除妨碍、赔偿损失等措施。

7.我国对植树造林和绿化作出了哪些规定(ABCDE)
A.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B.规定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   C.规定植树造林责任制
D.健全绿化领导体制,组织领导绿化工作E.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
8.按照损失大小,可以把森林火灾分为(ABDE)
A.森林火警   B.一般森林火灾    C.巨大森林火灾  D.重大森林火灾  E.特大森林火灾

第二十三章    草原资源保护法

一.单选题
1.我国人均占有草地的面积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C)
A.10%   B.30%    C.50%   D.80%
2.《草原法》规定,个人之间的草原使用权的争议,由哪级人民政府处理(C)
A.乡级    B.县级    C.乡级或县级    D.县级以上
3.我国草原法规定的草原所有权有(C)
A.国家所有    B.集体所有  C.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   D.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

第九条 草原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草原。

4.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哪个部门代为行使所有权(A)
A.国务院    B.国土资源部   C.全国人大    D.全国人大常委会
5.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确需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必须经哪个部门审批同意(C)
A.国土资源部    B.国务院   C.省级以上人民政草原行政主管部门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八条 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者少占草原;确需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6.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A)
A.二年     B.一年半     C.三年     D.两年半
7.《草原法》规定依法确定给全面所有制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等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哪个部门登记,核发使用权证(A)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省级以上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     D.省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
8.集体所有的草原或依法确定给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家所有的草原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牧)民会议多少人以上成员或多少人以上村(牧)民代表的同意(B)
A.三分之一,三分之二     B.三分之二 ,三分之二C.三分之二,二分之一      D.二分之一,二分之一  
9.编制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的部门是(B)
A.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B.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
C.国务院有关部门            D.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
10.经批准的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确需调整或修改时,经哪个部门批准(B)
A.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B.原批准机关C.原批准机关的上级机关      D.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
11.为了及时掌握草原的变化情况,草原法还规定国家建立(C)
A.草原调查机制   B.草原统计制度C.草原生产、生态监测预警系统     D.草原规划制度
二.多选题
1.草原退化的表现有(ABCE)
A.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降低   B.草质变坏、草群中优良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加
C.沙化    D.人工草地面积增加     E.水土流失
2.根据水热条件分为(ABDE)
A.草甸草原    B.典型草原    C.人工草原    D.荒漠草原   E高寒草原

  根据水热条件,可把草原分为草甸、典型、荒漠、高寒草原。

3.草原的功能具体表现为(ABCDE)
A.保持水土    B.放风固沙   C.保护和养育草原动物和植物D.维持生态平衡      E.保持生物多样性

草原的功能:1、保持水土、防风固沙;2、保护和养育草原动物与植物,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

3、生产生物产品,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

4.为了保护草原植被,合理利用草原,我国草原法规定(ABCD)
A.合理使用草原   B.防止过量放牧    C.禁止严重影响草原植被的开发利用活动
D.限制采矿、筑路等可能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  E.禁止采集草原药物资源

我国草原法规定的措施有:

1、合理使用草原,防止过量放牧。     2、禁止严重影响草原植被的开发利用活动。

3、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原;             4、禁止在荒漠草原、半荒漠草原和沙化地区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5、限制某些可能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 6、草原使用者少量开垦草原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5.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的措施是(ABCDE)
A.要求被检查单位或个人提供有关草原权属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查阅或复制
B.要求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对草原权属问题作出说明          C.进入违法现场拍照、摄像和勘测
D.责令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停止违法草原法律、法规的行为   E.责令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履行法定义务
6.下列哪些属于草原防火的法律措施(ABCDE)
A.草原防火责任制度    B.防火工作联防制度C.规定草原防火期制度   D.划定草原防火管制区制度

第二十四章    渔业资源保护法

一.单选题
1.海洋大型拖网、围网作业得捕捞许可证,由哪个部门批准发放(A)
A.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B.省级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地方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2.《渔业法》规定我国的渔业生产应当以哪种方式为主(D)
A.内水捕捞    B.近海捕捞   C.远洋捕捞    D.养殖
3.在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资源监督管理方面,按照行政区划由哪个部门监督管理(D)
A.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B.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C.沿海地方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 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海洋渔业,除国务院划定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的海域和特定渔业资源渔场外,由毗邻海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
  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渔业,按照行政区划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商制定管理办法,或者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4.沿海滩涂未经哪个部门批准,不得围垦(A)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C.沿海地方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5.引进或出口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由哪个部门批准(B)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B.省级人民政府
C.沿海地方省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6.根据国务院《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的规定,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分为哪两大类(C)
A.水生动物资源费和水生植物资源费   B.鱼类渔业资源费和海藻类渔业资源费
C.海洋渔业资源费和内陆渔业资源费    D.淡水渔业资源费和海水渔业资源费
二.多选题
1.下列水域中属于我国渔业法所指的“渔业水域”的有(ABDE)
A.大黄鱼产卵场    B.海带养殖场    C.渔港水域    D.河蟹的洄游通道  E.对虾养殖场   

“渔业水域”: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中鱼、虾、蟹、贝类的产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鱼、虾、蟹、贝、藻类及其他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场所。

2.为了规范渔业养殖,防止不合理的捕捞活动对渔业资源造成破坏,我国《渔业法》规定了下列管理措施(BCDE)
A.限制渔业发展         B.实行渔业养殖使用证制度     C.鼓励和扶持外海和远海捕捞   

D.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   E.限定捕捞场所、时间、仿佛和工具
3.按渔业资源所依赖的水域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AB)
A.淡水渔业资源和海水渔业资源  B.内陆渔业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   C.野生渔业资源和人工渔业资源
D.水生动物资源和水生植物资源  E.鱼类渔业资源和海藻类渔业资源
4.渔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形式主要有(ABC)
A.财产罚    B.行为罚    C.能力罚    D.民事罚    E.刑事罚
5.下列哪些选项不得划作养殖场所(ABCDE).
A. 全民所有的水面,滩涂中的鱼、虾、蟹、贝、藻类的自然产卵场
B. 全民所有的滩涂中的鱼、虾、蟹、贝、藻类的繁殖场
C. 全民所有的水面,滩涂中的鱼、虾、蟹、贝、藻类的索饵场
D. 全民所有的水面。滩涂中的鱼、虾、蟹、贝、藻类重要的洄游通道
E.全民所有的水面中的鱼、虾、蟹、贝、藻类的繁殖场
6.下列哪些行为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批准(ABCDE)
A.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在禁渔区捕捞    B.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在禁渔期捕捞
C.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使用禁用的渔具  D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使用禁用的捕捞方法
E.因科学研究等特殊需要.,捕捞重点保护的渔业资源品种
7.《渔业法》规定国家鼓励哪些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适于养殖的水面、滩涂发展养殖业(ACE )
A.全民所有制单位   B.省级政府   C.集体所有制单位   D.县级政府   E.个人
8.所谓渔业资源主要有(ABCDE)
A.鱼类   B.虾蟹类   C.贝类   D.海藻类   E.淡水食用水生植物以及其他类

第二十五章      矿产资源保护法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矿产资源的有(A )
A.风能   B.地下水    C.煤炭    D.石油

  所谓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附件中,将矿产资源分为:能源、金属、非金属、水气矿产四类。

2.《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矿产资源勘查登记工作,由哪个部门负责(D)
A.省级以上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B.省级以上统计部门  C.国务院统计部门   D.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3.《矿产资源法》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采取合理的开采孙许、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矿山企业的哪些指标应当达到选矿回收率(A)
A.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     B. 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资金回收率
C、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综合利用率     D. 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尾矿处置率

  由于矿山企业的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简称“三率”)是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标志。“三率”应当达到设计要求。

4.《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A)
A.属于国家                          B.除法律规定由集体所有的以外属于国家
C.除位于地表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      D.除砂石外属于国家所有
5.《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规模适宜由矿山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D)
A.个人开采的必须提供财务担保           B.个人开采的必须具有相应的开采技术
C.个人开采的必须加倍缴纳资源补偿费     D.个人不得开采
6.转让采矿权应当在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B)
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7.审批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申请之日多少日内作出准予或不准转让的决定(C)
A.20    B.30   C.40   D.60
8.我国的矿产资源保护实行的监督管理体制是(D)
A.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管理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管理
C.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管理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矿产主管部门和其他部门协管
9.矿产资源规划按其内容可分为(B)
A.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     B.矿产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
C.整体规划和局部规划     D.行业开发规划和地区开发规划
10.一般情况下,勘查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为(A)
A.3年    B.4年    C.5年    D.7年
11.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C)
A.矿产资源的保护     B.矿产资源利用    C.矿产资源勘查    D.矿产资源开发
12.违反矿产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开采矿产资源给予的罚款采用(A)
A.比例罚款   B.等额罚款   C.惩罚性罚款   D.比例加惩罚性罚款
13.现行的《矿产资源法》颁布于(A)
A.1986      B.1988     C.1990     D.1996
二.多选题
1.探矿权人所享有的权利包括(ABCDE)
A.按照探矿权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工作对象进行勘查
B.在勘查作业区域及相邻区域通行              C.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
D.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矿种的探矿权有  E.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2.《矿产资源法》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的方针是(ABCDE)
A.统一规划    B.合理布局   C.综合勘查   D.合理开采   E.综合利用

3.我国矿产资源的状况包括(ABCDE)
A.矿产品种比较齐全,部分矿产储量大   B.一些重要矿种贫矿多   C.地区分布不均   

D.人均占有量低       E.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低
4.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矿产包括(ABD)
A.国家规划矿区的矿产资源   B.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C.石油    D.领海的矿产资源    E.天然气矿产

第十六条 开采下列矿产资源的,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

(一)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内的矿产资源;

(二)前项规定区域以外可供开采的矿产储量规模在大型以上的矿产资源;

(三)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

(四)领海及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的矿产资源;

(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矿产资源。

开采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等特定矿种的,可以由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

开采第一款、第二款规定以外的矿产资源,其可供开采的矿产的储量规模为中型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和颁发采矿许可证。

开采第一款、第二款和第三款规定以外的矿产资源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

依照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审批和颁发采矿许可证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总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

矿产储量规模的大型、中型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矿产储量审批机构规定。

5.对违反矿产资源保护法的法律、法规开采矿产资源的,可以处以的行政处罚包括(ABCDE)
A.责令停止开采    B.赔偿损失   C.没收采出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D.罚款    E.吊销许可证
6.解决矿区范围争议的方式有(ABD)
A.当事人协商   B.行政处理   C.仲裁    D.诉讼    E.调解
7.符合下列哪些情况可以转让采矿权(ABCD)
A.依法获得的采矿权    B.矿山企业投入生产满一年    C.采矿权属无争议
D.按照国家挨规定已经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费   E.经过批准
8.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的同意,不得在下列哪些地区开采矿产资源(ABCDE)
A.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以内
B.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设施附近一定距离以内
C.铁路、重要公路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D.重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E.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

第二十条 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下列地区开采矿产资源:

(一)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以内;

(二)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设施附近一定距离以内;

(三)铁路、重要公路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四)重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五)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

(六)国家规定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其他地区。

第二十六章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

一.单选题
1.《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野生动物资源(A)
A.属于国家   B.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属于国家所有   C.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属于资源所在地居民集体所有
D.所有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各地情况确定
2.《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规定禁止出口(C)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禁止出口。
A.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B.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C.新发现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D.可以用作药材的野生植物
3.我国约有高等植物3.28万种,约占世界高等植物种类的(A)
A.10%   B.20%   C.30%    D.40%
4.我国法律上保护的野生动物按保护程度可分为(C)
A.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类  

B.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C.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D.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按其保护程度的不同,分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名录而被加以特殊保护的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5.我国种子的数量居世界第几位(C)
A.一    B.二     C.三    D.四
6.不属于动植物检疫管理部门的是(C)
A.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B.国家商检部门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D.林业主管部门
二.多选题
1.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ACE)
A.经进出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B.经进出口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C.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D.报进出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E.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的证明书或者标签

第二十条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野生植物进出口的资料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2.控制野生动物猎捕的法律措施主要有(ABDE )
A.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B.实行猎捕许可证制度
C.完全禁止捕猎   D.规定禁猎期、禁猎区   E.规定禁止使用的猎捕工具、猎捕方法
3.进出境检疫物的范围包括(ABCDE)
A.进境、出境、过境动植物    B.装载动植物的容器   C.来自动植物疫区的运输工具   

D.进境拆解的废旧船舶        E.随身所带的过境宠物
4.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或灭绝的原因有(ABCDE)
A.人类对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的大规模的开发
B.乱捕滥猎动物    C.乱采滥伐植物   D.大量使用农药   E.外来物种的引入

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或灭绝的原因:

  (1)由于人类森林、草原、湿地、湖泊的开发,改变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生长环境;

  (2)对动物的乱捕滥猎、对植物的乱采滥伐,直接造成野生动植物的减少或灭绝;

  (3)农药等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和外来物种的引入。

5.下列哪些行为需要获得有关部门颁发的许可证(ACDE)
A.猎捕、猎捞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B.经营利用和进出口野生动物
C.驯养繁殖野生动物   D.持枪猎捕野生动物    E.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实行猎捕许可证制度

  法律规定,猎捕、捕捞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捕捞许可证。

  持枪猎捕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县、市公安机关核发的持枪证。

  为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必须从野外获取种源的,可以向野生动物管理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特许捕捉证;

  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驯养繁殖许可证,其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可以凭驯养繁殖许可证向政府指定的收购单位出售。

6.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中涉及哪些管理部门(ABCD)
A.林业管理部门    B.渔业管理部门   C.工商行政管理部门D.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E.环保部门

确立野生动物保护的监督管理体制

  实行分部门和分级监督管理的体制。

  国务院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国陆生、水生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

  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

  在集贸市场以外经营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猎捕野生动物的猎枪弹具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管理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公安机关对猎枪弹具的生产、销售、购买、持有、使用、运输和报废销毁等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章    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一.单选题
1.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的是(A)
A.国务院环保部门   B.国务院林业部门   C.国务院农业部门   D.国务院地质矿产部门

自然保护区保护的主要法律规定

1、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规定: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

  即: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

  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有关的自然保护区;

2.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大小,可将其分为(D)
A.一级和二级    B.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C.国家级和世界级       D.国家级和地方级
3.建立海上自然保护区必须经哪个部门批准(D)
A.省级人民政府    B.省级人民政府环保部门C.环保总局      E.国务院
4.我国已有多少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列入了《世界遗产目录》(C)
A.12   B.14   C.16    D.20
5.下列哪一行为是不被禁止的(B)
A.侵占风景名胜区的土地    B.在风景名胜区及其以外围保护地带内建设协调的建筑
C.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修养、疗养机构
D.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增建不必要的其他工程设施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内的林木,根据权属不同而区别保护
B.风景名胜区内的古树名木、严禁采伐
C.保护好风景名胜区的林木植被和动植物物种的生长、栖息条件
D.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7.特殊区域环境不包括(D)
A.自然保护区  B.风景名胜区   C.文化遗迹地    D.原生态区
8.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措施不包括(B)
A.划定区域范围,确定保护对象   B.采取封闭措施、禁止人为活动
C.分类分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   D.设立保护机构、完善保护体制
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有关缓冲区和试验区的规定管理
B.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
C.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
D.外国人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三十条 自然保护区的内部未分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规定管理。

第三十一条 外国人进入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事先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报经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进入自然保护区的外国人,应当遵守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规定。

第三十二条 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自然保护区内的环境质量;已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决定由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10.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特殊环境保护始于(B)
A.1949    B.1956    C.1976    D.1986
二.多选题
1.我国特殊区域环境保护包括(ABD)
A.自然保护区   B.风景名胜区    C.农村环境保护  D.文化遗迹地保护     E.原生态区保护
2.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包括(ABCDE)
A.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     B.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C.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D.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E.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就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⑴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⑵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⑶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岩、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⑷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⑸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3.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分区保护,可以将其分为(ACD)
A.核心区   B.过渡区   C.缓冲区   D.试验区   E.外围区
4.对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保护措施包括(ABC)
A.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     B.区内原有居民迁出   C.经批准后才可进入进行科学试验
D.经批准才可开发旅游资源    E.经批准才可进行资源开采
5.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措施包括(ABCDE)
A.明确管理体制,设立管理机构  B.禁止侵占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和进行破坏景观的建设
C.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动植物      D.在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不得对风景名胜区造成破坏
E.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划分级别、重点保护
6.我国对文化遗迹地的保护手段包括(ABC)
A.作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  B.划为单独的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加以特别保护
C.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D.划为单独的特殊区域加以保护   E.划分等级、重点保护

  我国对文化遗迹地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其保护的手段大致有三:

  (1)分布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文化遗迹地,作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加以保护;

  (2)对规模较大的文化遗迹地,划为单独的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加以特别保护;

  (3)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7.对文物单位进行迁移或拆除必须经哪些部门同意(AD)
A.同级人民政府    B.上一级人民政府    C.同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D.上一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E.省级或国务院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8.关于文化遗迹地考古发掘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E)
A.提出发掘计划报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B.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的考古发掘由国务院批准
C.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必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D.外国国家、国家组织、外国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发掘活动必须经国务院特别许可
E.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应当以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为目的

严格限制文化遗迹地的考古发掘

  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应当以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为目的。

  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必须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

  外国国家、国际组织、外国法人或者自然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必须采取与中国合作的方式进行,其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的申请,须由国家文物局报批国务院特别许可。

9.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包括(ABCDE )
A.自然保护区为人类保留自然“本底”B.为各种珍稀濒危物种提供避难所   C.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和场所
D.为环境保护宣传提供基地           E.为人们的游乐、休息提供场所和保护改善环境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为人类保留自然“本底”;     (2)为各种珍稀濒危物种提供避难所;(3)为科学研究提供条件和场所;

(4)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供基地; (5)为人们的游乐、休息提供场所; (6)保护、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10.关于风景名胜区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工作  B.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风景名胜区的土地
C.在风景名胜区开展旅游活动,不得对风景名胜区造成破坏  D.保护风景名胜区的动植物
E.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以及休养、疗养机构
11.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包括(ABCDE)
A.林业主管部门     B.农业主管部门   C.地质矿产主管部门D.水利部门       E.海洋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章    国家环境法概述

一.单选题
1.关于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在我国国内的效力,正确的说法是(B)
A.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在我国国内的适用必须经过国内立法机关将其转化为国内法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在我国具有优先于国内法的效力
C.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我国的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一律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D.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在我国国内的效力是由我国宪法确认的
2.以下属于国家管辖范围的国际环境法客体的有(A)
A.敦煌莫高窟    B.多瑙河    C.公海    D.南极
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是在哪次会议之后同年成立的(B)
A.保护自然国际大会B.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C.内罗华人类环境特别会议 D.里约环境发展大会

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通称《斯德哥尔摩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和其他若干建议和决议。

197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建立一个新的专门专门环境事务的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1982年5月,为了纪念同时也为了审议斯德哥尔摩会议成果,在内罗毕召开了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

  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其宗旨是要促进各国在可持续以及对环境无害的发展的前提下,制定各种战略和措施,扭转和终止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

4.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B)
A.保护自然国际咨询委员会       B.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D.世界贸易组织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48年世界上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宣告成立。

5.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书面文件作为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属于(D)
A.国际习惯    B.一般法律规则    C.辅助性法律     D.软法
6.全球性环境保护条约经常采用的模式是(D)“框架条约+议定书+附件”
A.联合国决议+行动计划     B.联合国决议+附件C.条约+附件  D.条约+议定书+附件
7.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是(A)
A.国际条约   B.国际习惯    C.一般法律原则    D.软法
8.近年来国际环境条约谈判的重点是(B)
A.在国际条约中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           B.改善条约的实施机制
C.提高非政府组织在缔结国际环境条约中的地位   D.扩大国际环境条约的适用范围
9.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制度所规范的客体是(A)
A.国际不法行为    B.国家行为   C.政府行为     D.合法行为
10.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的当事方是(A)
A.加拿大和美国    B.美国和墨西哥   C.英国和法国    D.法国和荷兰
11.国际环境法基本框架形成的阶段是(C)
A.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成立            B.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C.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的里约会议  D.1992年的里约会议以后
二、选择题
1.我国为了履行《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而颁布的法律、法规有(ABCD)
A.《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D.《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E.《中华人民共和国物种保护条例》
2.以下属于软法的有(ABCD)“宣言”和“决议”
A.《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B.《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C.《内罗毕环境状况宣言》  D.《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E.《生物多样性公约》
3.国际环境法萌芽阶段著名的国际环境案例有(AC)
A.太平洋海豹仲裁案     B.墨西哥金枪鱼案    C.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D.加拿大金枪鱼案       E.美国加工鲱鱼案

1893年的“太平洋海豹仲裁案”和1938年和1941年的“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

1974年的“渔业管辖权案”、1974年的“核试验案”以及《关贸总协定》范围内的1982年“加拿大金枪鱼案”、1988年的“美国加工鲱鱼案”、1991年的“墨西哥金枪鱼案”等。

4.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ABCDE)
A.国际条约   B.国际习惯   C.一般法律原则   D.辅助性渊源    E.软法
5.现代国际法所允许的国际环境争议解决方式包括(ABCD)
A.谈判    B.调解   C.仲裁   D.司法解决   E.战争
6.国际环境法的历史发展可分为(ACDE)
A.19世纪中叶到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          B.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1970年的人类环境会议时期
C.1945年联合国建立到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D.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到1992年里约会议
E.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
7.下列属于“国家管辖范围外的环境”的有(ABCDE)
A.公海及其海底    B.南极   C.大气空间    D.外层空间   E.月球
8.1992年得里约环境大会通过了(ABCDE)
A.《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B.《21世纪议程》C.《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D.《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E.《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二十九章    国际环境法的原则与实施

一.单选题
1.确认可持续发展为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会议是(D)
A.1972年斯德哥尔摩会议   B.1982年内罗毕会议C.1989年巴赛尔会议    D.1992年里约会议
2. 以下关于人类共同利益原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人类共同利益原则是国际环境法最基本的原则
B.为了人类共同的利益而保护和改善地球环境是国际环境法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
C.人类共同利益原则要求在国与国之间建立互利关系
D.国际环境法是基于人类共同利益而确立的国际社会共同规则
3.在国际环境法律文件中体现最多的国际环境法原则是(C)
A.可持续发展原则   B.谨慎原则    C.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D.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
4.国际环境中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最明显的体现在哪个领域的保护方面(A)
A.臭氧层   B.海洋生物资源   C.陆地生物资源   D.国际水体流域
5.“特雷尔冶炼厂仲裁案”体现的国际环境法原则是(D)
A.谨慎原则  B.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C.防止环境损害的原则 D.国家主权以不损害管辖权以外的原则
6.“谨慎原则”来自(C)
A.美国法    B.法国法   C.德国法    D.日本法
7.被称为“谨慎原则”宣言的是(D)
A.《里约宣言》   B.《人类环境宣言》  C.《生物多样性公约》  D.《卡塔赫纳议定书》
8.从现有国际条约的实践来看,环境损害范围包括(A)
A.对环境的损害   B.对环境损害和对人身的损害   C.对环境的损害、对人身的损害以及对财产的损害
D.对人身的损害和对财产的损害
二.多选题
1.以下关于环境合作原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CE)
A.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际社会所有成员广泛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B.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应当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C.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权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D.国际环境合作原则是近年来在国际环境法中逐步开始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E.国际环境合作是保障所有国家有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唯一途径
2.国际环境合作的内容包括(ABCDE)
A.增强各国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   B.防止环境问题的越界转移   C.采取全球环境保护措施
D.制定环境损害责任和赔偿的国际法规范   E.建立有利于全球环境保护的国际经济制度
3.国际环境保护中共同责任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各国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和改善本国管辖范围内的环境
B.各国采取措施防止在其管辖范围内和控制下的活动对其他国家和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区的环境造成损害
C.各国广泛的参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D.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相互支持和援助
E.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方面应当承担比发展中国家挨更多的责任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
4.“国家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包括(ABCDE)
A.公海及其海底   B.南极   C.大气空间   D.外层空间   E.月球
5.可持续发展原则所包含的内容有(ABDE)
A.代际公平   B.代内公平   C.“零增长”   D.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E.环境保护与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兼顾
6.国际环境法中的经济刺激措施包括(BCDE)
A.保险   B.弹性许可证和联合履约   C.标志   D.补贴   E.税收

第三十章   环境与资源的国际法律保护

一.单选题
1.以下关于1985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该公约具体规定了成员国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B.该公约承认了自然环境除了对人类有用途之外还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C.该公约第一个采用了谨慎预防的原则      D.该公约是各成员国妥协的产物
2.以下关于1967年《外层空间公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该公约要求当事国在进行可能产生损害的活动之前与相关国家进行磋商
B.上述被磋商国家享有否决权   C.磋商的目的在于保护地球的环境和外层空间
D.在公约的签订过程中国际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外层空间法是建筑在所有国家对外空享有平等的受益权和开采与使用的自由权这些原则之上的。

  根据《外层空间条约》,各国在外层空间进行活动时必须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必须不对外空或天体造成污染,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避免因外空事件而对地球的环境造成的负面的变化。公约第9条要求当事国在进行可能产生损害的活动之前与相关国家进行磋商。但其他被磋商的国家并不享有任何否决权。而且需要指出的是,磋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地球的环境或外层空间,而仅仅是为了保护当事国在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方面的利益。

3.《联合会海洋法公约》签定于(C)
A.1954     B.1972    C.1982    D.1992
4.向海洋倾倒核废物在哪一年被全面禁止(C)
A.1956     B.1972    C.1983     D.1992
5.在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方面最重要的国际条约是(D)
A.1923年《国际太平洋哈里布特公约》B.1958年《公海捕鱼及生物资源养护公约》
C.1958年《大陆架公约》            D.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6.控制氟氯化合物排放的国际公约是(B)
A.《长程越境空气污染日内瓦公约》B.《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D.《外层空间公约》
7.对国际环境保护作出全面规定的国际条约是(D)
A.《马波尔公约》     B.《伦敦公约》C.《日内瓦海洋公约》   D.《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8.《巴赛尔公约》规定,下列哪个机构可以对各国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议(A)
A.成员国会议   B.秘书处   C.秘书长   D.评议委员会   4.    5.   6.   7.

有害废物交易的国际政策:《巴塞尔公约》是这一方面最主要的公约。

《巴塞尔公约》只调整那些需要处理的家庭垃圾或危险废物。

公约规定了执行和监督机构。设立了成员国会议制度。成员国会议可以对各国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议。如果发现哪一方面有问题,则可以把所有的相关的信息通知有关国家。但公约的秘书处或其他国家并没有权力进行独立检查或采取任何其他措施的权力。

9.以下国际公约中,目的在于对全球所有生物加以保护的是(B)
A.《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公约》       B.《生物多样性公约》
C.《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   D.《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对陆地生物资源的国际保护主要是通过全球性、地区性和双边条约来进行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全球物种保护的框架性公约,是对全球所有生物的保护。

10.《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对于出生在淡水河中,但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海洋里,但最后又回到其出生的淡水河死亡的鱼类,由哪个国家享有主要的权利并承担其养护的责任(A)
A.其出生的国家   B.其所在领海的国家   C.其出生专属经济区的国家  D.世界所有国家
11.第一个通过制定自己全面的战略来处理越境大气污染的国际组织是(C)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B.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C.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D.欧盟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关

70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首先提出了“污染者负担原则”。

  目前,有关“环境污染”的比较有影响的概念,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74年的一份建议书中提出的为成员国共同接受的定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第一个制定了自己全面的战略来处理越境大气污染的国际组织。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所有国家,确定海洋污染的民事责任的原则是污染者付费原则。这原则是为了确保治理污染的成本是由污染者自付,而非由公用机构承担。

二、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相关

  1983年建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布伦特兰委员会),它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阐述了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是由挪威前首相布兰特朗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先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应联合国大会的要求,提出了一份长达20万字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来的。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内正式确立的标志。5个重要国际环境保护文件。

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相关

  197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建立一个新的专门专门环境事务的机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

   联合国系统的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和其专门机构,例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为了统一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认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规划理事会在1989年召开的第15届会议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该《声明》指出:

12.为贯彻《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而制定的议定书是(C)
A.京都议定书 B.卡塔赫纳议定书 C.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D.维也纳议定书
13.第一部对油轮所造成的油污染进行管辖的公约是(B)
A.《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B.《伦敦公约》C.《马波尔公约》            D.《油污、回应和合作公约》
14.迄今国际环境条约体系中出现最早、发展最成熟、内容最丰富的条约体系是(A)
A.海洋环境保护条约体系    B.大气环境保护条约体系C.南极条约体系            D.北极条约体系
15.“人类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提出于(A)
A.《保护在武装冲突下文化财产的公约》      B.《巴赛尔公约》
C.《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D.《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二.多选题
1.在大气和外层空间的环境保护方面主要的国际条约有(ABCDE)
A.1979年《长程越境大气污染日内瓦公约》B.1985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C.1987年《关于消减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公约》
D.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E.1967年《外层空间公约》
2.以下关于船舶污染管辖权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D )
A.在领海范围内沿海国可以自由的适用其内国法行使管辖权
B.对专属经济区内船舶污染的管辖权要由沿海国通过立法取得
C.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单独享有强制执行权
D.港口国有权调查和检控发生在任何海域的违法排污行为
E.当港口国和船旗国的管辖权发生冲突时,港口国在所有案件中享有优先管辖权

沿海国对船舶污染的管辖权

在内陆水域诸如港口,沿海国可以自由适用其国内法律和确定外国船舶进入港口的条件。在领海范围内,沿海国享有主权,从而可以自由适用其国内法。

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一项主要创新。

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范围内并不独享强制执行权。

港品国和船旗国发生冲突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只赋予船旗国在所有案件中有优先管辖权。

3.以下关于海洋污染民事责任的说法正确的有(ACDE)
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所有国家,确定海洋污染的民事责任原则是污染者付费原则
B.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要求船舶承运人承担所造成的民事责任
C.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确定的责任是严格责任,但不是绝对责任
D.1971年成立的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公约的目的在于向受害者在基金的责任限度内提供充分和足够的赔偿
E.1969年《责任公约》和《赔偿公约》只适用于油轮所产生的油污

海洋污染的民事责任。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所有国家,确定海洋污染的民事责任的原则是污染者付费原则。这原则是为了确保治理污染的成本是由污染者自付,而非由公用机构承担。

 由油污产生的油污民事责任:《责任公约》、《赔偿公约》。

 有关油污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和其他污染责任的规定相比较有以下一些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是责任的分配和赔偿成本的分配。

 《责任公约》及《赔偿公约》只适用于油轮所产生的油污,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船舶。

4.目前调整由船舶产生的油污民事责任的公约主要是(AB)
A.《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B.《关于设立油污损害赔偿基金的公约》
C.《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D.《马波尔公约》   E.《伦敦公约》
5.生物多样性是指(ABC)
A.基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态多样性   D.生境多样性  E.植物多样性
6.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ABCDE)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D.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E.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如发明于宋代的“青州白丸子”被誉为中医药发展的活化石。

7.大气外层空间的环境保护存在的环境问题是(ABDE)
A.外层空间污染   B.越境空气污染   C.酸雨   D.臭氧层变薄    E.气候变化
8.海洋环境保护组织主要有(ACD)
A.国际海洋组织  B.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D.联合国粮农组织 E.国际绿色和平组织

对海洋鱼类的管辖和机构设置

  对科学研究和设立永久性机构加以规定的第一个公约是1923年的《国际太平洋哈利布特公约》。该公约设立了第一个渔业委员会,作为对资源分配和养护进行调整的机构。

  另一个在海洋生物养护中起重要作用的国际机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

  从1982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帮助发展中国家制订和发展其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管理计划和有关的国内立法。

9.“南极条约体系”包括(ABCD)
A.《养护南极海豹公约》          B.《养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
C.《管制南极矿产资源的公约》    D.《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E.《养护南极生物多样性公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1-9-9 21: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资料!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1-9-18 1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看了这些资料还没有过的勇气,我就对不起您老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发表于 2012-6-20 21:3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好,必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25 01:19 , Processed in 0.0820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