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4281|回复: 0

[模拟试题] 2011年10月全国自考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和答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30 16: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年10月全国自考教育学原理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
A.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B. 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C. 教育活动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D. 学生与课堂之间的矛盾
答案:C
2. 教育内容对文化的吸收或选择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
A. 大众文化
B. 世俗文化
C. 现实文化
D. 传统文化
答案:C
3. 西方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研究中,以道德认知、判断的发展水平为指标的代表人物是()
A. 弗洛伊德
B. 皮亚杰
C. 柯尔伯格
D. 达维多夫
答案:C
4. “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不均衡性
C. 稳定性和可变性
D. 个体差异性
答案:A
5. 人类最早的教育是有一定的()
A. 科学性
B. 意向性
C. 预见性
D. 有效性
答案:B
6. 认知发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维果茨基
B. 赞可夫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答案:C
7. 下面属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卢梭
B. 诺笃尔普
C. 涂尔干
D. 凯兴斯泰纳
答案:A
8. 下列选项不是对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实际的矛盾的解决方式的是()
A. 因材施教
B. 直观性原则
C. 量力性原则
D. 可接受性原则
答案:B
9.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 教书育人
B. 传授知识
C.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D. 关心学生身心发展
答案:A
10. 学生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巴班斯基
答案:C
11. 初中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特征是()
A. 自我意识的发展
B. 感受能力的发展
C. 有意记忆的发展
D. 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答案:A
1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师劳动特点的()
A. 连续性、广延性
B. 复杂性、创造性
C. 长期性、间接性
D. 示范性、主体性
答案:D
13. 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描述和探讨的教育家是()
A. 孔子
B. 赫尔巴特
C. 夸美纽斯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C
14. 我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是()
A. 癸卯学制
B. 壬寅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壬子—癸丑学制
答案:A
15.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内部动力
答案:C
16. 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 《大教学论》
B. 《教育漫话》
C. 《爱弥儿》
D. 《试验教育学》
答案:A
17. 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包括()
A. 认识过程发展
B. 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C. 个体的发展
D. 个性心理发展和个体的发展
答案:B
18. 在未来的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
A. 呈现超阶级性
B. 交替出现
C. 不变
D. 消灭
答案:D
19. 要使“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变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其必要条件之一为()
A. 间接经验的参与
B. 直接经验的参与
C. 课堂教学的作用
D. 教材体系的建构
答案:B
20. 壬戌学制是以()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英国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家庭教育的特点有()
A. 生活化
B. 日常化
C. 情感化
D. 多样化
E. 不规范化
答案:A^C^D^
2. 教育制度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概括为()
A. 客观性
B. 强制性
C. 价值性
D. 教育性
E. 历史性
答案:A^B^C^D^E^
3. 我国德育的重点具体说应当包括或强调()
A. 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B. 集体主义教育
C. 爱国主义教育
D.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E. 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答案:A^B^C^D^E^
4. 本书中以教师活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包括()
A. 讲授法
B. 演示法
C. 实践法
D. 训练法
E. 奖惩法
答案:A^B^D^E^
5. 作为文化—心理过程的教育的基本点之一“价值引导”意味着()
A. 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
B. 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
C.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D. 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
E.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答案:A^B^C^D^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讲授法
答案: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讲授法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教育方法。其起源可能是原始社会老年人给儿童和青少年讲述英雄事迹的神话故事、生活经验等。
2. 社会的个性化
答案: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3. 遗传素质
答案: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体质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条件。没有从遗传所获得的机体,也就无所谓个体的发展。
4. 教育的历史性
答案: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5.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答案: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答案:虽然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时期表述不完全一致,但是,这些不同的表述在总体上又是统一的。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
但是我们不能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包括审美和立美能力的培养。除了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以外,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此外,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尽可能的全面发展。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这在不同时期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又红又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应当说,在教育目的的阶级性上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有其明显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宣扬超阶级性的资产阶级教育目的,也不同于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剥夺绝大多数人的受教育权赤裸裸地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的教育追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同时,它也根据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要求为受教育者做到政治与业务素质的统一,又红又专、德才兼备。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现代社会也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具有以前各社会所未有的民主特征。除了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进展之外,这一民主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2.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教育目的首先是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阶段、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教育目的的确定却并非只是一种主观性的过程,它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也必须对教育的实际功能有一个客观的估价做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想要教育干什么的问题,而教育目的则是审视教育的若干客观条件基础上对想要教育干什么所做的具有现实性的回答。教育功能属于教育能够干什么的问题,实指教育能够发挥的客观作用。教育目的既要考虑教育本身的功能,又必须在此基础上考虑教育的价值取向或理想。
3. 简述社会教育的意义。
答案:中小学生的思想观点、个性品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方式都是受社会存在的影响和制约的。
(1)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
一个正常的儿童在出生时便具备了所需的先天素质,但是这些先天素质只是发展的可能而不能自然地转化为发展的现实,如果儿童从小与社会隔绝,不仅不可能实现发展,还会使某些先天素质退化。世界各国所发现的种种“兽孩”,就是因为离开了人类社会,与野兽为伍,从而丧失了使得原有的先天素质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成员所必然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的条件和可能。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基本环境。
(2)人的个性品质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
人的个性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人们相互交往的结果。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与他人接触、交往,上面所讲种种社会影响通常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才发挥作用的。人们通过语言、思想、感情等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对方,同时也受到对方的影响。例如,一个人的安全感与所属团体及其成员的接纳与排斥的态度便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成功感与他人的承认及其帮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必然受到别人的意见和态度的影响。总之,积极交往有助于健康个性的形成,使之适应社会;消极交往则破坏人的心理平衡,造成心理冲突,导致人变异或越轨。因此,应当尽量为中小学生创造积极的社会交往环境,减少和避免消极的社会交往,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4. 简述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影响的表现。
答案:社会存在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人的意识:
首先是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条件不同,思想意识也会有显著差异。即使在同一个社会时,物质生活条件的悬殊,也会导致人们完全不同的思想感情及道德信念。比如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行为习惯、态度情感上都会有极为显著的差异。正像鲁迅所说:“‘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馑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
其次是文化背景的影响。这里主要是指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等广义的文化。一般说,个体生长其中的文化环境,决定着个人了解并掌握什么样的前人经验,接受什么样的社会价值标准,采取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方式等。这样一些影响,可以说自儿童出生以来便时时刻刻地对他发生作用,而且可能影响人整个的一生。
最后是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所流行或崇尚的思想和生活的方式,有积极健康的,也有消极庸俗的。无论内容怎样,某种社会风气一旦形式,便会对社会成员产生普遍影响,甚至造成压力而迫使社会成员服从,中小学生尤其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成为某种潮流或时尚的追随者。
5. 简述陶冶法的主要形式、特点、基本要求。
答案: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教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冶性两个过程的统一。
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其基本要求是:
(1)教师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教育情境的设计上,这一情境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教育作用是渗透其中而非显性的存在,在教育情境设置之后,教师的应用应当尽量淡化,除非教师在情境中作为情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存在。
(2)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生的挚爱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
(3)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和改进。
陶冶法广泛应用于德育、美育过程之中,在智育和体育活动中,陶冶的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之一。陶冶法的长处是教育意向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和理解能力等。陶冶法的短处是它不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陶冶法有时须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试结合我国的实际论述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性。
答案:看到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看待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社会一样,都有克服片面发展的物质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并不神秘,在现阶段就有一定程度上实现的可能性。所以,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必须反映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根本要求。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马克思所描述过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所具有的优越的社会条件,因此将人的全面发展做极端理想化的理解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要经历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逐步缩小和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到(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两者的完全结合是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不仅存在,而且还会继续扩大。但正是这一分离会加快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缩小和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本质差别的历史进程。
对于中国及中国教育而言,一方面,整个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应当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80%的农业国,最原始的手工劳动与最尖端的高科技产业同时存在,生产力总体水平相对落后而且极不平衡。培养一批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样是中国教育的主要使命。所以,不能脱离国情对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做不切实际的界定。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人,甚至牺牲整个阶级来实现,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人的发展相一致;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人的历史过程为代价。”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发展的这种迂回或复杂性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 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案:(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这是现代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或基本含义。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该坚决废除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及其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时代中,精英人才的数量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指标,教育应该大力培养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但是对精英人才的选拔不是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或地位,而是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随着现代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发展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教育不仅要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更要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杠杆,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生产性将会进一步地突显出来。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塑造健康个性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生产形式、技术、规模的不断变化,教育的生产性也将日益呈现出新的形式。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才能实现这些预期的价值呢?从内容上而言,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能再是以古代的军事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这里的科学知识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从方法上而言,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而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必须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发现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尊重教育科学,依靠教育科学来进行现代教育改革,不能用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来指导教育改革。现代教育应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性,否则就很难说得上是现代教育。应该明确认识到: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这是古代教育根本没有的。古代教育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现实,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引起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激增,老化速度加快,与之相关的是产业结构和职业构成的不断调整,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眼光如果只局限于眼前是不够的,必须把未来发展的要求考虑进去,而且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无不把对21世纪的发展预测作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发点,纷纷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是“展望未来”的开篇。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要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进入到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发达的交通、迅捷的通信、共同市场的形成、共同问题的出现都日益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地球村”的意识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一体化的世界并不是“大同世界”,而是充满着分歧和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不仅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工具,且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和平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工具。因此,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韩国人”,这些都反映出他们的教育在强调保存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使青少年成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尽管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但那只是少数思想家们的个人自觉行为,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客观要求。终身教育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基础的不断变化引起的,与知识激增和老化速度加快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样的时代里,某一时段的集中学习再也没有办法供个体终身享用。要想不断地应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挑战,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储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而且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为此,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从而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也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
(7)现代教育的革命性
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是指:现代教育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这和古代教育很不相同。古代教育具有停滞性和保守性,其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可以是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不变。例如,自从南宋朱熹注释《四书五经》以来,到20世纪初清朝灭亡,教育内容都是以朱注的《四书五经》为主,基本上就没有变过。现代教育的革命性主要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本性是
不断创新的,因而现代生产和生活本身也是不断变革的,由此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的可变性提出了要求,要求一个现代人能够根据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地革新自己的素质结构,并因此刺激了现代人多样化的、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推动现代教育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课程、结构等,从整体上呈现出革命性的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4-20 06:39 , Processed in 0.07406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