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4049|回复: 0

[随堂笔记] 自考心理学必看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7 1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词解释
1.        心理学简单地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详细地说,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3.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4.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5.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6.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但广义地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7.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等。
8.        学校心理学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有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与学校有关的问题。
9.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0.        实验法称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11.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12.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3.        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特点和人自身状态引起。
14.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个人意志。
15.        .随意后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形式。类似随意,但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即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16.        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有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17.        日节律:人和动物都存在,主要是睡和醒周期性循环。
18.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在特殊环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
19.        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0.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1.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22.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阈限越低,感受越强,反比。
23.        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24.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25.        明适应: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眼适应过程,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26.        暗适应:从亮到暗,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棒体细胞功能,视紫红质的恢复。)(漂白过程产生明适应,还原产生暗适应)
27.        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
28.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
29.          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过程。 
30.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31.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的现象。
32.        晕轮效应: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33.        社会刻板效应:当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人,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时,就可能出现误差,这就是刻板效应。
34.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35.        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
36.        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
37.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38.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9.        .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40.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41.        .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及它们之间关系。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42.        抽象:在头脑中抽象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43.        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感觉、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高级概括(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44.        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有方向,范围,条理的思维方式。
45.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46.        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公式解答)
47.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48.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49.        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
50.        应激: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
51.        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是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感情体验。
52.        理智感: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53.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54.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定模式。
55.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56.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57.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58.        投射测验:由若干个模棱2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出若干人格特征。
59.        心理状态: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当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60.        若干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
61.        认识方式:人们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过程中个人所编受使用的加工信息。
62.        个人特质:人体身上所以独具的特性。
63.        沟通:(广义)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交流。(狭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间的信息相作用的过程。
64.        共性特征: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65.        语言沟通: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感观念等达到沟通的目的。
66.        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影响的集合体。
67.        群体规范: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人员都必须尊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准则。
68.        社会助长:个体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69.        社会惰性: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70.        从众        :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或想象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多数人相一致是方向变化的方向。
1.        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思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变得极低的现象
2.        群体极化: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3.        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压抑。
4.        心理健康:(广义)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狭义)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既知,情,意,行人格完全协调,适应社会。
5.        压力(应激)1,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的刺激。2,一种心理反应。3,一个过程。
6.        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遭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7.        焦虑障碍:受不和乎现定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8.        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且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作或环境。
9.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
10.        升华把不容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之没性的活动将底层的需要和行为上升为高层次的。
11.        文饰:采用合理理由解释挫折,减轻心理痛苦。
12.        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但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就不容易再出现的好时机。
13.        认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
14.        社会性发展: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况的人格掌控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15.        道德认识:人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16.        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但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
17.        纵向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对所选的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                                                                                                       
简答论述:
1、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又很年轻的科学?
答:1)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心理学萌芽
2)古代的心理学思想都包含于哲学思想体系中,属于哲学的范畴
2.心理学在历史上主要有哪些流派?
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   3)格式塔…………
4)精神分析学派   5)人本主义心理学
6)认知主义心理学
3.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特征?
答:1)观点: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构造,认为意识的内容可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以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2)特征:a)冯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人的心理结构故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b)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也就是内省         c)它忽视了意识最主要的特征,肌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识的连续性
4.机能主义的主要观点及特征?  答:观点1)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2)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部应局限在实验内还是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特征:1)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2)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5.行为主义的观点和特征? 答:观点:1)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2)华生认为强化很重要,通过强化可以预测控制和改变人的行为 3)斯金纳理论对华生理论有所发展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特征: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2)华生只强调行为否认心理意识 3)行为主义从20世纪20年代兴起,到50年代逐渐衰落,他的影响深远不仅从客观研究方法得到肯定而且在当时占重要地位。
6.格式塔的观点特征? 答:观点:1)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为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 特征:1)创始人有威泰默、夫卡等人,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 2)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2.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特征? 观点:1)提出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通过病人的自由联想对其谈话之处做分析,找出病根。2)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还有无意识的活动。3)使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存在的问题。 特征:1)重视对人类异常的行为分析,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2)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意识的作用。3)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治疗中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劲机等心理学研究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特征?观点:1)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的完全不同。2)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自我意识的支配,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重要。特征:1)20C中期提出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2)强调人的社会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
4.认知心理学观点特征?观点:1)坚信要想充分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必经研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2)指出内部认知过程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特点:1)20C60年代出现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2)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是采取口语报告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
1•心理学的分支:1)理论领域的分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2)心理学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领域;教育与学校领域;工业与组织领域;广告与消费领域;法律与犯罪领域
2•心理学的各种方法及其主要特点?1)观察法:对观察者的行为惊醒直接了解,收集第一资料;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于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对观察者的影响。2)测验法:测验法中所用的心理量表其测验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编制程序有严格的科学规定和参数指标。3)实验法:实验法能获得较精确的结果;由于试验者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景带有很答的认为性质。4)调查法:问卷法克同时收集较多的资料节省人力物力,但是容易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谈话法容易掌握,但真实性容易受影响
3•学习心理学的的意义和作用?作用:认识认为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意义:既有助于对自己比较清晰的了解与认识,能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起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意识活动的主要内容?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事务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5•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意识状态;白日梦的觉知
6•注意的特点功能?特点:注意的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7.注意和意识的联系和区别? 答: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察觉,进而产生意识 2)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 注意是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
8.注意的种类? 答: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9. 人的整个睡眠分哪几阶段,各自脑电波特点? 答;1)过度期,α波,频率较慢振幅较大 2)轻睡期,θ波频率更慢 3)沉睡期δ波,频率慢振幅更大 4)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呼吸和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并且很难唤醒
10. 失眠的种类?答:情景性失眠 假性失眠 失率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11. 催眠状态下的主要心理特征?答;感觉麻痹 感觉扭曲和幻觉 解除抑制 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12. 按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的分类?答:镇静剂 兴奋剂 迷幻药
13.梦的特征,对梦的研究? 答:研究:1)费洛蒙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拆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2)梦的内容具有一般生俗性质 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 3)睡眠中的外在和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14. 催眠的原理与催眠的区别?答:1)催眠师角色扮演 2)催眠师意识的分离 区别:催眠师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不同,它的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论社会科班效应1)        社会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社会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2)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识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3)        社会刻板印象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文化水平越高,所持社会刻板印象越易改变。
2.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        感觉产生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2)        感觉产生的第二步是转换3)        感觉产生的第三步是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        在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的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3.什么是韦伯定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的关系的定律。
4.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道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5.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提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成。
6.简述拮抗理论:1)        拮抗理论又称四色说,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
2)        拮抗原理也能解释颜色互补现象
7.什么是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听神经中每个神经细胞于一个特定的频率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细胞的激活,人就听到不同音高的声音
8.频率匹配学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轮班的方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
9.知觉的特性:
1)        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1.社会知觉内容特性 内容1)对人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直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特性1)认识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2.社会认知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3.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1)首固效应和近固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科班效应
4.记忆包括哪些基本过程:1)编码2)保持3)提取
5.记忆的三个存储模型:三存储摸型是当前得到公认记忆系统,它认为记忆加工有三个不同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信息先到达感觉记忆,若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同时考虑保存则可经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
6.长时记忆如何储存建构:
1)归类,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按一定的类别组织出来记忆的
2)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他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
3)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组成新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原有的图式结合起来不断建构和发展,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
7.短时记忆转化长时记忆的条件:复述是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间储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8.为什么会遗忘,影响遗忘的因素
原因:1)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        干扰: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因素:1)与编码信息的紧密程度2)情景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
1.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什么规律:既往过程是不均衡的,即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很快,后来逐渐缓慢,到相当时间,即以保持的分量较少,几乎不遗忘。
2.记忆分类:1)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学习的过程与分类:过程:1)产生注意2)激活原有知识3)找出信息内在联系4)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5)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分类:1)依学习方式划分2)依学习内容划分
4.试述学习的策略与方法:1)注意复习的策略①时间上及时系统复习②次数上过度学习③方法上要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2)组织的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加工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的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4)心向
6.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2)人格因素3)环境因素4)动机因素
7.如何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1)建立目标与意向2)训练基本的技巧3)鼓励个提取的某领域的具体知识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8)培养有关穿凿力和创造思维的信念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12)运用例子
8.思维的主要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1.思维的种类:1)凭借中介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探索目标不同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思维操作种类: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
3.什么是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首先提出一个与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
4.推理的形式:1)三段论推理2)线性推理3)条件推理
5问题解决的特性:1)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3)认知性操作
6.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1)算法式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法)②爬山法③逆向工作法
7.造性思维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8.力和能力的关系:联系:任何能力都包含有智力的因素,一定的智力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区别:1)概念不同2)影响因素不同3)生理因素不同
9.能力类型:1)倾向性,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功能,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3)在活动中产生后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模仿创造能力
10.智力发展的特征: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不变性。
理解智力的个别差异: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人的最高水平不同。2.每个人的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有所不同。3.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4智力的团体差异
简述斯皮尔曼智力研究中g因素理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能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区别: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1.流体智力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主要作用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2.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后开始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有所增长。
斯腾伯格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过程。操作成分,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
智力测验类型,智力测验、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类型:1.施测对象数目、个别测验,团体测验2.测验题目呈现方式不同: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3.要求不同:速度测验、难度测验。区别:1.智力测验一般注意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判定的一般能力。2.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目的在于发现儿童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3.成就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心理测验的基本性质: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心理测验技术指标:1.信度2.效度3.测验的标准化
经典的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内测验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3.团体智力测验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和作用:1.遗传因素,遗传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加而加大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3.学校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能。4.社会实践,促进多种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1本能理论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3.认知与期待理论
情绪情感的功能:1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3.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4.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1合作2.情谊3.归属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动机的产生是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2.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3.人们需要得到遗传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机的种类,心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种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角色:1.心理性动机也称驱力,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2.社会性动机是人的某些高级需要产生的,它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参与社会团结,并在其中获得认可地位与成就感。
动机对提高活动效率的意义:1.动机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情绪与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的,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2从发生地早晚看差异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的基本成分、种类——1成分: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种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的主要表达方式:表情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表情分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
情绪对我们的心身健康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人格及特征: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复杂性  5功能性
人格的结构:1知—情—意—系统  2心理状态系统  3人格动力系统  4心理特征系统  5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差异的表现:1认知方式的差异  2气质差异  3性格差异
影响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对人格的作用:1生物遗传因素: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3家庭环境因素: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4早期童年经验: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心里作用5自然物理因素:对特定行为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人格测量的方法:1测验法2投射法
比较分析物质说与类型说:1人格物质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个体身上独具的特质  2人格类型模式主要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
分析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1每一个人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需要,及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  2社会互动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社会交换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包括非物质的和心理财富的交换
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1相似性与互补性2个人品质3接近性与熟悉性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1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个体不可能没有人际交往,适当的人际交往,是人类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  3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尤其是对自我的了解。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
人际沟通及其基本特点:1人际沟通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 2功能: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功能:1表情: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2眼行为: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法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4服饰:为沟通者传达信息也起交流作用5讲话风格:可以体现群体成员关系6人际空间: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情感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3-28 17:12 , Processed in 0.0711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