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9560|回复: 3

08年4月总结的《政治经济学》各章节要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7 10: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都在2004年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2005年起作为该门课程自学考试的依据。如何根据新大纲和新教材学好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自考学习效果。是广大自学应考者所十分关心的问题,现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明确认识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考课程,它既是一门政治理论课,又是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经济规律。通过学习政治经济学,可以掌握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提供理论基础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和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对其他各种经济学科都具有指导作用和意义。正因为政治经济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它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在自学考试中,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学分相当多,达到6个学分。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以及这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主要运用科学抽象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而只能结合实际经济生活,依靠人们头脑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透过经济现象去认识和揭示客观经济事物发展的本质。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必须多动脑筋,培养抽象的理论思考能力。

    二是这门课程的逻辑性强,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各个章节之间依次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对前面章节理论和概念的学习,是理解后面章节理论和概念的前提。各个重要原理相互之间,每个重要原理与相关的知识和概念之间,都有密切的逻辑联系。对于各章节之间、各个原理之间、各原理与相关的概念之间的这种内在逻辑联系,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理解和掌握,从而真正把握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是该门课程的自学考试,是通过一次性考试来考察和判断自学者掌握这门课程基本内容的程度是否达到高等教育所要求的水平。因而考试试题的题量较多,题型多样,试题的覆盖面大,大部分章节都有试题,而且自学考试对能力层次和难易度层次的要求也比较全面。所以,参加这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必须多下功夫,认真备考。

    二、全面把握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体系结构与特点
    经济管理类专业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自学考试,从2005年起以2004年版的新大纲和新教材作为依据。自考应考者必须认真学习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全面了解和领会其体系结构、篇章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新大纲和新教材的体系结构有了较大调整。
    新大纲和新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分为五篇,每篇包括若干章。

    第一篇是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阐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的特点。政治经济学在论述它所研究的问题时,必然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性原理和范畴,这些一般性原理和范畴,对于分析研究各个社会经济形态或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都是适用的。比如,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原理,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产业结构、比例关系等范畴,是分析研究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应掌握和运用的;又如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原理,以及商品、货币、价值、价格等范畴,是分析研究凡是存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都必须很好掌握和运用的。因此,新大纲和新教材的第一篇,以五个章的篇幅来阐明这些一般原理和范畴,这就有利于深入地研究和认识各个社会经济形态,特别是当今世界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运行的规律性,为有效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提供一个一般性的基本理论前提,同时也可以避免在研究各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时,再对这些一般性原理和范畴加以重复论述。

    第二篇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一篇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经济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全篇共包括六章,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两个发展阶段,即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进行分析研究。第六、七、八章所论述的有关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如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资本和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理论等,无论对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还是垄断资本主义,都是适用的。第九、十、十一章则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结合当代资本主义所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新变化,加强了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垄断资本国际化等问题的论述。

    第三、四、五篇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运行的规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首先是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分析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由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涉及面较宽,因而以三个篇共十一章的篇幅来说明这些问题。第三篇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本质,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方面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篇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市场、宏观调控等基本框架内容和经济运行进行了研究。第五篇是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阐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速度、效益、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特别是论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二)新大纲和新教材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
    新大纲和新教材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在第十三章中,论述了坚持和完善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分析了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二是关于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和理顺分配关系问题。在第十四章中,论述了我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分析了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调节收入分配,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等问题。

    三是关于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在第十五章中论述了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寒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阐明了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四是关于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在第十六章中论述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实行期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企业由国家独资绍营或国家控股,并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五是关于培育现代市场体系问题。在第十七章中,分析了深化我国流通体制改革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和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六是关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在第十八章中,论述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分析了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     

    七是关于加强我国宏观调控问题。在第十九章中论述了加强和完善我国宏观调控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阐明了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分析了扩大内需是我国要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

    八是关于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在第二十章中,分析了我国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论述了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以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处理好的各种经济关系。

    九是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在第二十一章中,分析了我国人民生活已经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论述了我国要在本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阐明了改变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问题。

    十是关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问题。在第二十二章中,论述了我国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大对外贸易,提高“引进来”水平,实“走过去”战略。

    (三)新大纲和新教材加强了一些重要经济理论问题的分析务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对许多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新大纲和新教材对有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方面的某些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分析和论述,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新大纲和新教材中所加强分析论述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首先就是上面已经说到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经济问题,在此基础上,还是重分析了以下一学重要问题:

    一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所差异。

    二是在劳动联系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面,分析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三种形式,并分别论述了它们的特点。

    三是在劳动价值论方面,阐明了商品价值形成与商品价值创造的联系与区别,强调论述了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四是在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问题上,提出“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分析了这种表述的原因。

    五是在经济全球化方面,论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又分析了它的某些负面影响。

    六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分析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迫切性和主要途径。

    七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方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的性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八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途径方面,论述了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国家,是通过工人阶级革命斗争取得政权,并依靠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时还提出,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某些社会主义因素,随着这些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与扩大,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有可能出现新的途径和方式。

    九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方面,分析了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容及其特征。

    十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分析了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根据我国国情所作出的选择,阐述了这种“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特点。

    十一是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现代化方面,分析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双重影响;论述了我国所面临的向一元化现代经济转变的历史任务。

    十二是在我国的对外开放方面,分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我国当前所应采取的对策。

    三、深入领会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学习政治经济学,要在系统全面地学习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和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弄懂和搞通重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关键性问题,从而以点带面,更好地融会贯通全部课程内容。

    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重点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和关键性的原理或知识点,它是理解其他一般问题的枢纽或关节点,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有的重点问题则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问题。至于难点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体系中层次较深,抽象程度较高,需要综合运用若干基本原理和概念来进行推理分析和辩证理解的问题。概括地说,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各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有: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经济规律。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同社
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何异同?(1)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总的来说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2)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重在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的规律性;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时,重在说明如何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因而它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理论。本章重点问题有三个:

    1.物质资料生产为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1)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存在于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因而物质资料生产必然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2)人类社会的存在及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都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作为基础。

    2.社会生产总过程四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1)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2)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产生。

    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因而经济规律必然具有客观性。(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1)二者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1)通过社会再生产,使已被消耗的物质资料重新再生产出来。(2)通过社会再生产又使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使一定的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简单再生产既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和发展趋势是什么?(1)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2)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其演进趋势是怎样的?(1)狭义的产业结构有四种类型,广义的产业结构分为三次产业。(2)各个国家的各种类型的产业结构,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呈现为逐步优化升级的演进趋势。

    第四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本章的主要问题是阐明劳动价值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商品经济产业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应了解,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有两个:(1)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2)决定性条件是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

    2.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是什么?(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般商品。(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种职能。

    3.怎样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和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1)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三个作用,即配置社会资源、刺激生产力发展、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商品价值的形成与价值的创造有何联系与区别?(1)商品的价值是由两部分价值所形成的,一是生产商品时转移到商品中的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二是生产商品时由活劳动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2)价值创造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商品中的价值,所以,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1)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2)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方式是什么?(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是为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加以合理分配,以保持经济顺利发展。(2)任务是在不同时间、部门、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3)目标是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4)方式主要有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2.市场经济有哪些一般特征?(1)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实行宏观调控。

    3.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和市场调节有什么作用?(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供求、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2)市场调节是市场机制的调节。(3)市场调节的作用:一是调节价格,二是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三是调节需求。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二者的区别在于,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只有当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2)二者的联系在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四个:

    1.为什么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一个特点,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从而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这就使资本家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怎样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使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2)工人的抽象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因而实现了价值增值。

    3.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为什么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1)通过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揭示出,资本家的可变资本乃至全部资本都是工人所创造的,而且工人的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2)这就表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一方面使资本家继续保持了其资本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仍然使工人处于雇佣劳动者的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再生产出来。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怎样的?(1)随着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引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2)这个矛盾的解决,在客观上要求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为什么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各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必然竞相采用先进技术。(2)当先进技术普及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下降,相应地劳动力价值也会下降。(3)结果是,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2.为什么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如果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所新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不能实现价值增值,这种生产过程只是一种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2)一旦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个一定点,就会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以及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职能形式?(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不断循环需要什么条件?其条件有两个:(1)保持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2)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3.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是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多少,二是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2)通过这三方面交换可看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实现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是通过三方面交换而实现的,(2)由此可看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三个实现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实现条件是I(V+△V+m/x)=Ⅱ(C+△C)。

    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四个: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1)利润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平均利润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2)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上平均利润。

    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现途径是什么?(1)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2)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实现的。(3)商业利润的数量相当于平均利润。

    3.利息率的高低是怎样决定的?(1)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2)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3)在一定平均利润率水平和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利息率由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

    4.股份公司及股票价格是如何形成的?(1)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2)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不同。(2)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3)产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1)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3)产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怎样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而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垄断。

    2.垄断和竞争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垄断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原因在于:(1)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非垄断企业之间仍存在竞争。(3)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竞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发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由此引起一系列矛盾,如市场问题、科技开发问题、国民经济调节问题等日益加重,这些矛盾的解决需借助国家的力量,从而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迅速持续发展。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为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双重作用?(1)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部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2)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质,从而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导致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经济全球化为何具有必然性?(1)经济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化发展所引起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密切联系和结合的趋势。(2)由于科技的发展、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2.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经济领域有一定的制度安排和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一体化就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2)地区经济集团化则是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3.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是怎样的?(1)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按照资本和实力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2)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的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趋势和停滞趋势的相互关系是:(1)二者同时并存。(2)两种趋势交替占上风。(3)任何一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这两种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为什么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包括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社会条件都已成熟。

    本章的难点问题有两个:
    1.怎样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1)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明显地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范围内,可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2)股份资本的发展、垄断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等,都是这种自我调整的表现。(3)这种调整可以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1)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延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到顶点的时间,(2)现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需要有一个过程,(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从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成熟也不平衡。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的本质及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是什么?(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了解判断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我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发展过程,以便实现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和主要矛盾是什么?(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一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二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四是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1)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公有制必须占主体地位;(2)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这就要求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

    2.为什么要坚持和如何坚持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因而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使公有资产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和占主导地位。

    3.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非公有制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处于市场关系之中,它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市场。(2)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3)非公有制企业也是市场的主体。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实行股份制?(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2)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关键看股权由谁掌握。股份制是我国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要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三个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旧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较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而多种所有制形式则决定相应的多种分配方式;(2)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我国现阶段如何理顺分配关系?我国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在我国个人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二者的一致性在于,效率可以促进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二者的矛盾在于,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又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为:(1)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分配机制,可缓和市场经济在分配上的矛盾;(3)国家能更自觉有效地实行宏观调控,使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是什么?(1)对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解放生产方和发展生产力。(2)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必须进行改革。(3)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其基本结构有三个部分:(1)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2)比较发育的市场;(3)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根本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具有自身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是市场竞争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

    2.为什么转换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市场主体,只有它的经营机制转换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企业的素质。

    3.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主要形式是什么?
    (1)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2)基本内容包括四项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企业组织管理制度。(3)主要形式是规范的公司制,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和市场。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现代市场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两个: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概括地说,它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

    2.如何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要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2)要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产权、生产资料等市场。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的价格是怎样形成的?(1)价格形成的基础是价值;(2)价格还受商品供求关系、货币发行量、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要市场化。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本章的主要内容阐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如何进行初次分配的?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部门中进行的,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2)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生产劳动者个人收入三个部分。

    2.怎样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2)二者的比例应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内部的社会消费基金与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5)确定合理的积累率。

    3.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精简政府机构和减轻政府负担、引导合理消费、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为什么要进行和如何进行再分配?(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一是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二是加强重点建设,三是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四是建立社会后备基金。(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是国家财政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的支付、价格体系。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原因,一是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三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要求,四是协调宏观同微观经济运行的要求。

    2.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1)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2)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方式、手段、政策是什么?
    (1)我国宏观调控是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2)宏观调控手段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并运用计划和行政手段。(3)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货币、收入分配、产业等政策。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宏观调控中为什么要利用经济杠杆?(1)价格、税收、利率、信贷等各种经济杠杆,都具有利益调节者的功能。(2)在宏观调控中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能从经济利益的制约上促使和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大体上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起到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本章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1.为什么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相制约的,二者既相统一,又存在一定矛盾,速度快不一定效益好,片面追求快速增长反而效果不好,而没有一定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可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在提高经蒂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2.我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原因是:(1)缓解我国人口众多而资源短缺舫盾;(2)满足社会需要;(3)搞活国有企业;(4)实现可持续发展;(5)增强国际竞争力。

    3.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格局是什么?
    (1)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加快增长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实现总供需平衡,保证积累与消费的实现。(2)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形成的格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4.为什么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先决条件,是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也是其他部门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地位,具有基础性作用。

    本章的难点问题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和实现途径是什么?(1)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途径是:一要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二要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三要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四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三个:

    1.我国为什么要实现和如何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1)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解决经济落后,特别是农村经济落后问题,必须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2)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型,要求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的现代化。

    2.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什么?其实质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在实现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未来长远的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其总体要求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本章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理论。本章的重点问题有:

    1.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实行对外开放?
    这是由两个客观经济条件所决定的。(1)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这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这种格局从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来看,包括对外贸易、对外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援助、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3)这种格局从对外开放的地域来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沿线和中西部地区开放等。

    3.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1)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2)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四、有效掌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自学考试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根据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基本内容,按照自学考试的要求,学习好政治经济学课程,必须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解决好一些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要认真钻研与学习大纲和教材。这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对这门课程的性质、设置要求、基本内容、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命题方法等都作了明确说明和规定,它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自考命题的依据。因而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地认真学习和钻研大纲与教材。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参加自学辅导活动和阅读辅导教材是有益的,这有利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解惑答疑,提高自学能力。但是要看到,这些毕竟是一种辅助性的手段,不能以这种手段代替对教材和大纲的学习,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教材和大纲上,这是学好这门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方法,舍此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否则只会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

    其次,要处理好学习大纲和学习教材的关系。这门课程的大纲对课程的要求和内容、考核目标和实施要求都作了说明和规定,自学者应十分重视对大纲的学习。但也应看到,正因为它是一个提纲挈领的纲要,因而没有对课程内容和基本原理展开论述和系统分析,这个任务是由教材来完成的。教材是根据大纲编写的,它对课程内容系统地和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地加以论述,将基本原理同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结合起来作了较充分的说明。所以,在自学中要以大纲作为依据和指导,系统、全面地学习和阅读教材,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全面掌握和学好这门课,就要认真理解和弄懂它的内容,把握好这门课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而且自学考试的各种题型,都侧重于考查对问题的理解和领会程度。当然,参加自学考试需要记住所学的内容,如果是“看书明白,合书全忘”,显然是无法参加考试的。但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了的东西,就容易记得住和记得全,理解得越深,记忆的效果越好。绝不能单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如果不下功夫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内容,而只在考前的短时间内强制性和突击性地死记硬背,答题时往往是丢三落四,出现差错。

    第四,要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掌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重点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各个重要原理;而深入地领会重点和难点问题,又可更好地全面理解课程内容。自学考试并非只考重点问题,不考非重点的一般性问题。所以,一定要对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把全面系统地学习放在首位。如果在自学备考中,只是单纯地孤立地学习几个重点问题,忽视系统全面学习,甚至抱着侥幸心理,猜题押题,是绝对不可取的。

    第五,要处理好学习基本原理和掌握基本概念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各个基本原理都涉及许多概念,通过各个概念来分析和阐明基本原理。例如,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实现的原理,就必须在掌握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个别价值、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等等一系列概念的基础上才能加以说明。这就表明,即使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的自学考试没有专门的名词概念解释试题,但并不等于根本不考名词概念,更不意味着不了解基本概念就可以理解基本原理。重视学习基本原理和重视掌握基本概念是相一致的,绝不可将二者割裂开来。

    第六,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目的在于运用它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以,在学习政治经济学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基本理论的学习同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现实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尤其应当重视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现实经济问题的学习,提高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的教材和大纲,在内容和结构上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和领会教材中已阐明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特别是要重视教材中所论述的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有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现实经济问题。
发表于 2008-4-4 12: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好好看看.谢谢你啊.这是个好东西
发表于 2008-4-9 16: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不同这么好的论坛,怎么没人气啊,自考的还是不少的啊
发表于 2008-4-13 09: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大~!!!太感谢了~~~
膜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5-5 08:31 , Processed in 0.0699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