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4006|回复: 0

[★自考小抄★] 外国文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8 23: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伊利亚特》荷马
0501-简答33.(荷马史诗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被后人称为“荷马式比喻”,简述其主要特征与作用。)
1.简述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荷马史诗是盲诗人荷马所作,相传他大约生于公元前9至前8世纪之间,是一位职业的民间歌手。两部史诗的内容都与特洛亚战争有关。特洛亚战争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和希腊各地,便流传着许多关于这场战争的歌谣和传说,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荷马以其出众的艺术才能,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予以加工整理定型,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到公元前6世纪才有了这两部史诗的文字记录,又经过多次的加工整理,到公元前3世纪编定,流传到今天。

2.简述荷马史诗所反映的时代。荷马史诗是研究古希腊社会的珍贵文件,它反映的时代是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两部史诗的内容都与特洛亚战争有关。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初,当时,希腊社会正处在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奴隶制已经萌芽,古代的氏族组织已经开始瓦解,居民已有贵族、自由民和奴隶之分。在这一时期,部落间为了争夺奴隶、家畜、财产,经常发生战争。特洛亚战争就是希腊人为夺取那里的财富而发动的战争。史诗比较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其思想内容异常丰富。

3.简述《伊利亚特》的主要思想内容。荷马史诗极为广泛地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风尚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希腊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伊利亚特》直接描写了特洛亚战争,选取了特洛亚战争最后一年51天里发生的故事加以渲染,表现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内容:(1)反映了私有财产观念和阶级关系的萌芽;(2)再现了远古希腊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形态;(3)反映了远古希腊人的宗教习俗和社会道德观念;(4)表现了古希腊人热爱现世生活,勇于进取的积极乐观精神,歌颂了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4.简析《伊利亚特》第22卷中赫克托耳出战前其父母对其劝说这一情节对赫克托耳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揭示。赫克托耳是《伊利亚特》中着力描写的英雄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史诗的第22卷中,作者通过赫克托耳的父母对其劝说不要出战这一情节,着力刻划了赫克托耳这一性格特征。赫克托耳的父亲老王深知阿基琉斯与赫克托耳的这一战必使赫克托耳送命,他哀求儿子不要参战,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几个儿子,再也经不起失子之痛。赫克托耳的母亲也伤心得痛哭流涕,含泪恳求他退进城来,不要单独与阿基琉斯对抗。赫克托耳面对亲人的亲情,也预感到自己将战死疆场,但在生死两种命运面前,他为了民族的存亡忍痛割舍对亲人的眷恋,挺身而出,毅然出战。这段描写细腻地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增添了形象的悲剧色彩和艺术魅力,突出地表现了他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5.简析《伊利亚特》第22卷中阿基琉斯大战赫克托耳这一场景中阿基琉基形象。(1)表现了勇猛。阿基琉斯在交战中“如同一团烈火或初升的太阳辉光”震慑了敌方,他追逐赫克托耳穷追不舍,逼迫赫克托耳绕城三周。(2)他武艺超群,他的盾牌刀枪不入,他的长枪无比锋利。阿基琉斯也有性格残暴的一面,面对杀死他朋友的赫克托耳的尸体,阿基琉斯以凌辱尸体的办法来为朋友报仇,绝不心慈手软。(3)阿基琉斯也有怜悯之心,当看到满头银发的特洛亚老王向他苦苦哀求时,他又答应了敌方,让他们来为赫克托耳收尸。这些场景多方面地展示了阿基琉斯的性格特征,烘托了他的英雄形象。

6.简析《伊利亚特》中表现的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史诗《伊利亚特》的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的英勇行为和他们的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通过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如赫克托耳是热爱部落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代表,大敌当前,他明知自己面临死亡,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为了特洛亚人的利益,战死疆场。阿基琉斯是英雄主义的化身,他英勇善战、武功超群,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冲锋陷阵,令敌人闻风丧胆。史诗中对集体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的歌颂,是古希腊人战争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在古代希腊人看来,战争是为部落争取荣誉和利益的事业,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财富被当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赞美和尊敬,因此,史诗洋溢着对战争双方的热情歌颂与肯定。另外,社会舆论和掠夺财富的风气培养了古希腊人渴望战斗荣誉的尚武精神和英雄观念。一个人无论是敌是友,只要他具有无畏的品质、勇敢的精神,就会被视为部落英雄而被全部落的人所尊敬。基于这种价值观,《伊利亚特》以赞赏的笔调描绘了英雄们为部落而战的战斗精神,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氏族集体所要求的英雄品质。

7.简述《伊利亚特》对战争的矛盾态度。(1)诗人热情洋溢地歌颂战争,对战争双方都予以肯定。在作品中,战争被当作了既光荣又有利的事业,没有道义问题,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史诗中出现了许多有声有色地描绘战争的场面,以赞赏的笔调描绘英雄们为部落而战的高昂的战斗精神,赞美他们超凡的武艺、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智慧,特别是在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这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既肯定了互相掠夺的正当性,又表现出了对勇武精神的尊崇。(2)诗人也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如命运决定胜负、众神的偏袒使英雄们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各种忧虑和灾难等。那是因为在当时,战争已不完全是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已经变成贵族们乘机劫取财物和奴隶的掠夺行为了。

8.以作品为例,论述阿基琉斯和赫克托耳的性格异同。作为英雄的代表,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他们同样体力过人,武艺超凡;他们都具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他们都有重视个人荣誉,同时又为部落而战的集体主义精神。但他们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热烈。他重视个人荣辱得失,任性固执,盛怒之下不免残忍。作为特洛亚战争中最伟大的英雄,史诗着重刻划的是他的尚武精神。赫克托耳是在特洛亚生死存亡之际担当大任的英雄,史诗着重刻划的是他热爱部落的集体主义精神。他性格内向、稳重,遇事冷静而富有人情味。他代替老王挑起重担,在战争中身先士卒,他预感到自己将要死在战场,但仍客不犹豫地告别白发苍苍的父母和妻儿,迎战强敌,最后以身殉国。如果说阿基琉斯最能体现氏族社会末期的英雄主义,那么赫克托耳就是氏族社会末期集体主义精神的化身。

9.分析《伊利亚特》的艺术特征。(1)把现实因素和神话因素结合在一起,这是史诗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史诗取材有据,反映时代风云,又穿插神话故事,神人混一,写实中又富于浪漫色彩。(2)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史诗刻画英雄形象的主要方法是把英雄放在特定的情势中,以夸张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诗句,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还用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如22卷中在刻画赫克托耳形象时,以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精神面貌,加重了人物的悲剧性。(3)剪裁得当,线索分明。《伊利亚特》集中描写战争第十年51天发生的事,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线索。(4)多用和善用比喻,这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这些比喻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日常生活,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加强诗句的形象性、丰富诗篇的色彩,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04-10-36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怎样用神话题材来反映现实、表现作家思想的?)简述索福克勒斯对悲剧艺术的贡献。——索福克勒斯的创作是雅典民主制由盛到衰时期的社会生活物反映,他的创作,把希腊悲剧推进到了完美的程度。首先,他善于表现人物性格,不再借用神力,而是依靠人物性格本身的发展构成戏剧发展的动力。其次,他在悲剧艺术形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改三联剧格式为三个独立的悲剧;(2)在两个演员的基础上增加为三个演员;(3)加强了人物的动作和对话;(4)讲究戏剧结构和布局。

(0501-1简述俄狄浦斯的性格特征)(0104论述题1论述《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简述《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俄狄浦斯王》展示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在索福克勒斯看来,俄狄浦斯为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然而,他的抗争却归于失败,命运注定了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了罪人,因此,对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这种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的肯定和在客观上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政治由盛及衰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雅典的自由民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危机感到惶惑与无能为力,表现出强烈的悲愤情绪。

3、简析俄狄浦斯的形象。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刻画了俄狄浦斯这一理想的英雄形象。他体察下情,关心人民疾苦,对臣民有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他正直、诚实,有着坚毅的力量和积极行动的精神;他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则,有独立的意志和不屈服于命运的反抗精神,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敢于承担责任,尽管已意识到自己落入了命运的罗网,仍然对凶手一查到底,最后实践诺言,自我惩罚,真诚地为城邦消灾造福。俄狄浦斯的这些性格特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君主的要求,也是雅典奴隶民主制繁荣时期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4.简析俄狄浦斯对命运抗争的思想意义。《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的典型,作品突出展示的是人与命运的抗争。俄狄浦斯从生下来,就注定要遭受“杀父娶母”的厄运。为了抗争邪恶的命运,俄狄浦斯四处躲避和奔走,但不幸的是,他越是反抗,越是一步步陷入了命运的罗网,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毁灭。俄狄浦斯的抗争有双重思想意义。首先,通过抗争,强调了人的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赞颂人不屈服命运的反抗精神,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极盛时期人们对神和命运的否定,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反对僭主专制、提倡民主精神、鼓吹英雄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另外,通过俄狄浦斯悲剧性的反抗结局,指出了命运的邪恶性,同时,也是当时人们面对理想的民主制走向衰落,对社会灾难无能为力的惶惑与悲愤情绪的反映。

5.从俄狄浦斯的结局简析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思想倾向。在《俄狄浦斯王》中,作家索福克勒斯给主人公安排了一个极富悲剧性的结局:杀父娶母的行为被完全证实,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自我流放,永远离开了王宫。这种结局,突出了一种事与愿违的思想。俄狄浦斯作为一位具有坚强意志和爱国爱民的国王,为解除忒拜人的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缉凶手。他的动机是崇高而无私的,行动是坚决的,但效果却相反。他越是认真地追查,就越把自己杀父娶母的行为暴露了出来,一步步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这种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思想和悲剧冲突,正是作家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真实感受的体现。索福克勒斯生活的时代,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经历了它极繁荣时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民主派领袖的索福克勒斯在社会现实面前无法理解:为什么善良的动机、忠诚地为国家服务都使国家最终走向了反面?他迷惑、悲愤,却又无法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好把它归于命运的安排。俄狄浦斯的悲剧,正是雅典民主派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无能为力的悲愤情绪的反映,也是雅典民主派英雄的历史悲剧。

6.以作品为例,论述《俄狄浦斯王》的戏剧结构艺术。《俄狄浦斯王》被推为希腊悲剧的典范,它不但具有希腊悲剧的一般特征,而且使悲剧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俄狄浦斯王》最成功,也是历来最爱称道的地方,是它的布局结构。剧本采用的是“回顾式”的结构方式。其特点是:不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从头到尾地组织剧情,而是在事件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临近高潮的那一刻落笔,事件的起因和前情则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用回顾和倒叙的方法交待出来。剧本开始时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即将到来的时刻,以“追查凶手”为悬念,以此为线索,展开剧情,从而回顾了有关主人公的身世以及他与命运抗争的种种经历。几十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情,压缩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发生在忒拜王宫前的一个事件之中,节省了大量的笔墨,又突出了戏剧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在展开剧情时,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发现”和“突变”的艺术手法。“发现”是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剧情发展与往事交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往事交代是剧情发展的必须,同时又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一新的发现推动剧情进一步发展,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如伊俄卡斯忒说出老王的死因,这是对往事的交代,却引出俄狄浦斯的发现:自己正是在三岔路口杀死过一个老人,从而推进剧情的发展,俄狄浦斯要见这一事件中的幸存人,从而又导致了新的发现,在不断的新的发现中,“突变”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次又一次的突变,把剧本导向了惊心动魄的结局。

三《神曲•地狱篇》 但丁
(0104名词解释1《神曲》)
1.简述恩格斯对但丁历史地位的评价。但丁是中世纪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他既是中世纪意大利文学的杰出的代表,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先驱。恩格斯曾准确地评价了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指出:“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简述《神曲》的主题思想。《神曲》写的是诗人神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但通篇充满了象征意义的寓意。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豹、狼、狮象征当时阻碍社会前进的邪恶势力;森林迷路象征人类的迷惘;维吉尔象征理性;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但丁通过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意大利和人类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再经过信仰的引导,才能走出迷惘,达到至善至美的崇高境界,从而得到永恒的幸福。

3.简述《神曲》的创作动机。但丁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目睹了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意大利的种种黑暗、腐败、混乱的社会现象,扩大了眼界,认识到和平统一是意大利的唯一出路,对祖国四分五裂的现状感到不安和担忧。他深深感到自己肩负着揭露现实、唤醒人心的使命,于是便以笔为武器,通过自己的作品,给意大利人民在政治上和道德上指出一条复兴和统一的道路,这就是但丁写《神曲》的动机。

4.简析《神曲》中所表现的诗人的求索精神。但丁写作《神曲》的目的,是要从政治上和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的出路。在《神曲》中,它通过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的游历,引进了许多现实的、历史的和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特别是相当一部分材料取自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当时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吏、新兴市民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等。诗人把历史与现实、假想与真实交织在一起,以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倾向,苦苦探索人类发展的道路,指出:人类只有以理性为指引,经过种种苦难的考验,得到道德净化,再经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这充分反映了诗人为意大利和人类的前途上下求索的博大胸怀。

5.简析第五歌中“爱,在温柔的心中一触即发的爱”等三段诗句的思想涵义。这是弗兰采斯加的一段爱情表白。但丁借女主人公的表白,首先肯定了世俗的爱情,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不可抑制的强烈的情感,“在温柔的心中一触即发”任何人也不能抗拒;其次,爱情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即使是在不可捉摸的地狱之中,相亲相爱的人也会紧紧相随永不分离;另外,爱情还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倾心相爱的人就是以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在爱情面前,死亡也只好退却。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真诚爱情的肯定和对禁欲主义的背离,透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曙光。

(0010简答36《神曲•地狱篇》的第5歌和第19歌中,描写了诗人见到哪两类不同的鬼魂?诗人对它们表现出什么机关报不同态度?)简析《神曲•地狱篇》第十九歌中的反教会倾向。揭露批判教会和僧侣的罪行,是《神曲》的重要内容,第十九歌中对买卖圣职教皇们的描写,是诗人愤怒之情表现得最激烈的地方。他首先让这些为非作歹的祸国殃民之徒在地狱中倒插在火穴里受刑,又通过尼古拉斯三世之口,道出了在人世间以财富装满自己口袋的、搜刮民脂民膏的教皇们的罪行。接着,诗人愤怒地谴责了教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你们把金银做你们的上帝:你们和崇拜者有什么不同,除了他们崇拜一个,你们崇拜一百个。”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反教会思想倾向。这种无情的揭露和对教会权威的大胆挑战是和人民群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情绪相一致的,因而,具有进步意义,也是新时代宗教改革的先声。

7.简析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恩格斯指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期最初一位诗人。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他创作的《神曲》决定的。《神曲》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又表现了新时代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为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作为对中古文化概括性的总结,《神曲》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观念及贵族阶级的政治理想,在创作手法上也未能突破中世纪文学的表现方法;作为透露着人文主义思想曙光的作品,《神曲》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歌颂了人的伟大,肯定了世俗爱情,赞美古希腊、罗马文化,表现了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情绪。《神曲》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政治、哲学、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情况。在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既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方法的萌芽,又开了近代小说的先河,并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但丁是欧洲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作家。
8.简析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爱情故事的思想意义。诗人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这一对恋人罚入了地狱,但是,却把他们的爱情故事写得凄婉动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大胆地追求爱情,在冥冥阴界,他们的灵魂在凄风冷雨中飘来荡去,永不分离。诗人目睹这对为爱情而死的亡魂。听了他们的爱情悲剧“昏倒在地,好像断了气一般。”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并不把现实生活和幸福看成罪恶,相反,却讴歌和肯定了真诚的爱情。这是对中世纪禁锢人们思想的禁欲主义的有力的批判,表现出了进步的人文主义新思想。

9.以作品为例,说明《神曲》在艺术方面表现出来的两重性。《神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富有新旧交替时代的特点。首先,它具有明显的新文学的特点。(1)表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它以幻想的冥世三界旅行为框架,却鲜明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如党派之争、统治者的暴政、买卖圣职的教皇们的罪行、意大利的混乱和灾难等等。(2)勾画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现实性的人物形象。但丁所写的人,无论是当时确有的真人,还是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都能赋予他们外形、动作或表情上的某一特征,使其成为具有概括意义的典型,如弗兰采斯加和保禄。(3)采用了丰富、生动的民族化语言,从而打破了当时写作只能用拉丁语的戒律,首创性地运用了民族语言:意大利语创作,使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以意大利民族中的一种格律为基础,构成了每段三行的连锁韵律。这些民族特色,是《神曲》作为近代文学先声的重要特征。《神曲》在艺术上也有明显的旧时代的印痕。(1)采用了中古梦幻文学的**方法,充满了象征、寓意。(2)严密而完整的结构也带有中世纪意识的特点,以三、九、十这些在中世纪人们心目中具有神秘意义的数字来结构全篇,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

10.以作品为例,说明《神曲》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两重性。《神曲》在中世纪最先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生活,透露出新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它又受基督教观点的支配,呈现出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特点。因此,它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具有两重性。第一,批判教会教皇。但丁在《神曲》中痛斥罗马教皇干预政治,造成混乱。如《地狱篇》第十九歌中,指出他们一伙“把金银当作上帝”,揭露他们胡作非为的丑恶嘴脸和口是心非的伪善本质,把教皇尼古拉斯三世放在地狱深处受罪。第二,肯定人的现实生活,赞美人的智慧和才能,反对蒙昧主义。第三,肯定世俗的爱情,批判禁欲主义,如对弗兰采斯加和保禄爱情的肯定。第四,深切关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表达了统一意大利的愿望和要求。综上所述,《神曲》中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是主要的,然而,也有神学观念和中世纪的偏见。首先,但丁虽然揭露教会的罪恶,但他不全面反对宗教和教会,甚至把神学放在理性之上,认为理性的力量是微弱无力的。其次,肯定现世生活,又把它当作来世生活的准备。第三,尽管同情不幸的情人,又以贪色罪让他们在地狱里受惩罚。最后,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外国皇帝身上。

11.从《神曲》思想和艺术的两重性论述但丁思想的矛盾。《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化的总结和新文化的最初萌芽,不可避免地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带有两重性。如作者有力地抨击教会的腐败、教皇、僧侣的黑暗,但并不否定宗教本身,书中充满了宗教神学说教;诗人同情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自由,宣扬现世幸福,但又不能摆脱禁欲主义的桎梏,把一对情侣作为贪色者置于地狱中受苦;诗人强烈地谴责专制暴虐的君主,批判卖国赋、分裂者的罪恶行径,但又把统一意大利的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身上,流露出明显的贵族偏见;诗人推崇古代文化,讴歌人的理性、智慧和知识,但又把自己敬重的古代文化大师荷马等人放在地狱的候判所里等待上帝的裁判。诗人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充分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深刻揭露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丑恶,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但又因袭了教会文学常用的梦幻、象征、寓意等陈旧形式,使作品蒙上一层神秘主义色彩。《神曲》中思想和艺术上的两重性,反映出但丁的人文主义新思想萌芽和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之间的矛盾。这种新旧思想的矛盾,正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这一过渡性的伟大诗人的特点。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四《十日谈》薄伽丘
1.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从“人文科学”一词发展而来,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思想武器。在中世纪欧洲,教会鼓吹上帝创造世界、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以蒙昧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的斗争锋芒直指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种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起着强大的冲击作用,因而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作用。

2.什么是“框式结构”小说?薄伽丘的《十日谈》在形式上采用了“框式结构”的方法。它以一个故事为开端,引出了100个故事,把它们套装在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之中,其间用文字把它们联成一个整体。这种故事中套故事,从而使一系列故事形成整体的结构方式,叫做“框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简析《十日谈》作为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薄伽丘的《十日谈》故事来源不一,有的取材于历史事件,有的取材于民间文学,有的借鉴东方故事,有的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对这些故事进行再创造,从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1)歌颂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作者把爱情看作是人的一种健康而自然的高尚情感,人人都有权利享受爱情。他歌颂爱情的力量,能使愚者变得聪明;他赞美至死不渝的爱,真正的爱情能够冲破一切封建的罗网;他反对门当户对和包办婚姻,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特别是《第四天故事第一》中的男女主人公纪斯卡和绮思梦达的爱情故事更是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2)讽刺、揭露和批判了教会与封建君臣的虚伪、狡诈和愚蠢。作者以辛辣的笔调大胆地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撕破了教会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的种种罪恶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3)赞美妇女才能,宣传男女平等。作者认为妇女既不是圣母,也不是魔鬼,而是与男人一样有个性、有能力、有智慧的活人,体现了对妇女人格的尊重。

4.简析《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中纪斯卡爱情道白的思想意义。《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是《十日谈》中最优秀的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纪斯卡出身微*,却与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真情相爱,因此遭到亲王的迫害。亲王指责他败坏了绮思梦达的名节,纪斯卡坚定地反驳:“爱情的力量不是你我所管束得了的。”这句爱情道白虽然很短,却对深化作品的主题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这是对爱情的肯定,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在中世纪神学的统治下,人的价值被贬损到了最低点,人只能是匍伏在上帝脚下的奴隶,必须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而人文主义者却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而爱情又是人性中最自然最美好的感情,应该肯定,这种肯定正是人文主义者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权的标记。其次,突出了爱情的巨大力量。爱情是人类的天性,是任何人也不能约束的力量,是人生的一种积极因素,它给人以精神的鼓舞,使青年男女能够突破禁欲主义的束缚、打破传统的门第观念,这是对传统的封建思想的最有力的反驳。这些对爱情意义的肯定使作品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将爱情提高到社会问题来认识,具有了理性的色彩。

5.简析《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中绮思梦达爱情道白的思想意义。薄伽丘的《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中描写了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和出身低微的纪斯卡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其中,绮思梦达的爱情道白可以看作是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理性思考的宣言:“我们人类一向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一个‘贵’。否则就只能算是‘*’。”在这里,传统的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被彻底打破了,人的优劣高下不在于他的出身、血统和门第,而在于他自己所具有的品德,这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新思想。这种新思想贯穿在一个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中,使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6.以作品为例,试论证《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中表现的反封建思想倾向。《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写的是亲王的女儿绮思梦达和出身低微的侍从纪斯卡真心相爱直至殉情而死的爱情故事,它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爱与美的热烈追求与向往,融合着对爱情深沉的理性思考,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义。(1)作品大力宣扬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从爱情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樊篱。在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下,人只能放弃所有的欲望和追求,俯首帖耳地忍受剥削和压迫,而作品却通过一对青年人的恋爱,肯定了爱情是人性的表现,是人类特有的高尚而自然的情感,它不受任何束缚,应该得到自由的表现。(2)作品大胆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批判了森严的门第等级制。绮思梦达与纪斯卡的爱,就是对封建思想的挑战,同时,绮思梦达还大胆宣称:人类天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之分。指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不是他的血统、出身、门第,而是他的智慧和才能,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新的思想观念。(3)作品还尖锐指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社会,庸俗无能之辈窃据着显赫尊荣的高位,而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间英杰却被埋没在草莽里,这无疑是对封建统治者致命的一击。由此可见,作品不但讴歌爱情,反对禁欲,还把反封建放在了相当突出的地位。
(0110简答36以上这段话出自《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一》中哪个人物之口?结合说话时的情景说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绮思梦达形象分析。——绮思梦达是薄伽丘《十日谈》中塑造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是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女性。(1)她具有人文主义的爱情观。在绮斯梦达看来,爱情是青春的规律,是任何外在的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因此,她敢于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的欢乐。为了爱情,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当她抱吻着纪斯卡的心脏服毒自尽的时候,是她为爱情唱出的一曲最美的颂歌,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最有力的批判。(2)她具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在绮思梦达与纪斯卡恋爱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即“人类向来是天生一律平等的”。所以,衡量人的标准,不是出身、门第,而是他的聪明才智。绮思梦达是亲王的女儿,但她却爱上了父亲的侍从,因为在绮思梦达的眼中,人没有高低贵*之分,都是平等的人,这正是新兴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体现。(3)绮思梦达性格刚强,思想开明,眼光敏锐,行动果敢,能言善辩,称得上是女中豪杰。她积极主动争取自己的爱情幸福,当私情暴露时,又勇敢地站出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直至最后殉情而死,这些都体现了新时代新女性的精神面貌。

8.试析《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一》的艺术构思。这是一篇爱情故事,故事突出描写了一位新时代新女性绮思梦达的形象。整篇作品的艺术构思围绕着如何突现绮思梦达的形象来安排。作者把绮思梦达放在父女冲突的情景中来展开。绮思梦达的父亲虽然不是一个坏父亲,但在作品中,他有着双重身份:既是父亲,又是封建统治者和封建观念的维护者,特别是作为后者,他与有着新思想、新观念的绮思梦达构成了尖锐的冲突,在冲突中,暴露了他残忍、狠毒的一面。这样,绮思梦达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就面临着三种考验:一是父女之情,二是封建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三是以父亲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重压。在这既有难度又有力度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了绮思梦达形象的塑造。另外,作者通过三个步骤逐步升级地刻画绮思梦达的形象。一是写她的私恋,二是写她的辩词,三是写她的殉情,从三个不同的方面,从行动到思想,再从思想到行动,步步深入,层层剖析。最后,以绮思梦达手捧装有爱人心脏的杯子服毒自尽的殉情行动,把故事推向高峰,同时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9.怎样评价薄伽丘的《十日谈》?《十日谈》是一部以讲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的短篇小说集。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文艺复兴时期长篇小说的代表,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1)作品充分宣扬了个性解放和个人自由,反对禁欲主义以及森严的门第等级制。作者先从爱情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思想樊篱,把爱情看成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尚而自然的情感,应该让它得到自由的表现。(2)针对封建政权和教会鼓吹的愚昧主义,作品把人的智慧和才能当作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极力颂扬了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塑造了一大批令人敬佩的勇敢机智的妇女形象,使作品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3)作品还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虚伪狡诈,批判了教会的虚伪性,指出教会只不过是藏污纳垢之所!但在肯定这部作品的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历史的和作家的思想局限,作品中也不免出现糟粕,如宣扬纵欲,享受等不健康的东西等等,不免削弱了作品的艺术力量。

五《哈姆莱特》莎士比亚
(0210阅读理解(1)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为什么要考虑“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0210阅读理解(2)这段台词对我们理解哈姆莱特形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0110论述题(1)哈姆莱特过去对世界、对人类是怎样看的?怎样评价他的这些思想?)
(0104简答1《哈姆莱特》的主题是为父复仇吗?)简述《哈姆莱特》的主题思想。——《哈姆莱特》借王子复仇的故事反映英国的社会现实。剧本的主题在于提示当时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3.简析《哈姆莱特》对英国16世纪末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在创作《哈姆莱特》这部作品时,英国社会动乱不堪,王室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深深感到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他开始在《哈姆莱特》中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矛盾。他通过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影射的正是英国的社会现实。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统治者*诈残暴、荒淫奢侈,整个社会就像一所很大的牢狱,社会上群情激愤,矛盾一触即发。哈姆莱特与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宫廷集团的斗争,正反映了文艺复兴这个新旧交替时期,萌芽的先进力量与依然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来批判反动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4.简析哈姆莱特见鬼魂、装疯情节对故事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哈姆莱特见到了父亲的鬼魂之后,得知父亲的被害真相,这使他看到了社会的丑恶,同时也要为父报仇,于是,他从一个忧郁的王子从此投入现实斗争之中。他面对的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国王,也就扭转了“混乱颠倒”的局面,拯救了濒临崩溃的国家,所以哈姆莱特认识到他的复仇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担当起了“为父报仇、重整乾坤”的双重重任,并开始探索实行义务的最佳途径。装疯,正是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通过装疯,哈姆莱特一方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另一方面还可以试探对方,同时,以疯言疯语也可发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见鬼魂”这一情节是哈姆莱特作为人文主义者立志“重整乾坤”的开始;“装疯”是他在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时所迈出的第一步。这两个情节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塑造和剧情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0310简答36简析)台词“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深化哈姆莱特形象中的作用。哈姆莱特本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曾热情洋溢地歌颂生活、歌颂一切美好的东西。但经历了父死娘嫁人的巨大打击之后,特别是目睹了宫廷中的重重混乱,构成了他性格的根本转变,成了忧郁王子。听了父王鬼魂的揭发,哈姆莱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呼出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这重整乾坤的重任”这段台词,说明哈姆莱特已明确地意识到一切反常现象的根源在于时代的颠倒混乱,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是为父报仇,而且要重整乾坤。这样,哈姆莱特的形象得到了深化,他从个别人的罪恶中看到了社会的罪恶,把个人的复仇与改变社会统一起来,他不是个人复仇流血悲剧中的侏儒,而是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时代巨人。

6.简析哈姆莱特悲剧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哈姆莱特是文学史上表现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艺术典型。他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哈姆莱特的悲剧形成有主、客观原因。主观上,哈姆莱特有人文主义者自身的局限,他不相信暴力,更不相信群众,始终把一件艰巨的事业单纯作为只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的任务。加上他性格内向,过于审慎,造成行动上的延宕,只能孤军作战,抱恨死去。客观上是由于当时封建势力过于强大,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0110论述41(2)(2)哈姆莱特的思想后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的典型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快乐的王子”阶段。这时他在威登堡大学上学,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对世界都有新的看法;他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阶段是“忧郁的王子”阶段。这个阶段哈姆莱特和以克劳狄斯为首的罪恶势力展开了隐蔽的斗争,理想与现实脱节,敌我力量悬殊,复仇的前途曲折,重整乾坤的负担过重,这一切使他忧心忡忡,心事郁结。第三阶段是“延宕的王子”阶段。这期间,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思考了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他对现实的认识越深刻,内心越痛苦,以至于陷于深深的思想危机,造成了行动上的延宕。第四阶段是“行动的王子”阶段。哈姆莱特接受了严酷的现实教育,深刻剖析了自己的弱点,决心采取有效的行动,最后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哈姆莱特的悲剧既有时代的限制,也有哈姆莱特本身的弱点。客观上是当时封建势力仍很强大,主观上是由于哈姆莱特不相信群众,孤军作战,性格内向,过于审慎。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8.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悲剧《哈姆莱特》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1)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如: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构成了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激烈的内心斗争,构成了主人公性格的内部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哈姆莱特的性格中优点和弱点都在发生作用,不断变化,于是,构成了人物行动的根源,同时也是人物性格演变和剧中戏剧动作的推动力。(2)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在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在《哈姆莱特》中,这两种传统的戏剧手法成为展示人物内心冲突和性格演变的重要手段。
9.分析《哈姆莱特》的思想内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它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和时代的尖锐矛盾。剧中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是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日趋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作品通过这一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同英国封建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批判了反动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哈姆莱特是作者理想化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也是作者用以表现个人同社会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艺术典型。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斗争的失败,既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本身的阶级局限,又说明英国当时的封建势力仍相当强大。因此,哈姆莱特只能以他悲壮的牺牲换来道义上和精神上的胜利,以鼓舞后继者来改变“这一个冷酷的人间”。

六《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0010简答37从《堂吉诃德》第8章看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使用的对比手法。)

(05010简答2简述塞万提斯《唐吉诃德》的创作动机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的写作动机是什么?——塞万提斯曾一再宣告自己的创作动机是要“攻击骑士小说”,“要扫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中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这是因为,在当时西班牙人民的生活中,虚幻的骑士文学流毒甚广,西班牙王权还有意用骑士的伦理观念禁锢人们的头脑,借助骑士文学来抑制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塞万提斯痛恨骑士文学,他借助小说《堂吉诃德》主人公的荒唐行为和遭遇,嘲笑骑士制度和骑士道德,指出骑士小说对人的毒害,从而给骑士小说以致命的打击,启发人们从虚幻的迷梦中醒过来,正视发展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作品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吉诃德》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

2.《堂吉诃德》的主题是什么?这部小说通过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的游侠经历,辛辣讽刺和嘲笑了游侠骑士的荒谬行径,展示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城镇乡村的时代风貌,描绘了政治、经济、宗教、道德、风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写出了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腐败和广大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实情,揭露了西班牙王国表面强大而实际已衰落的本质,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向往自由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

3.简析《堂吉诃德》中桑丘的形象。桑丘是一个与堂吉诃德既对立而又相互映衬的人物,他是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机智;同时也有他的弱点: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等等。他的游侠没有什么高尚的理想,也不为建立什么功勋,只是为了发一笔财,改变自己窘迫的生活。但是他本性善良,同情那些与他地位相信而备受欺凌的人,在这一点上与堂吉诃德逐渐接近。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正直、智慧和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德。

4.简析《堂吉诃德》如何反映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现实生活。这部小说虽然模拟骑士小说的写法,以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游侠经历为基本线索展开故事情节,但作家所写的人物和环境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随着主人公的足迹,作家描写了上至宫廷城堡下至农舍客店极其丰富的社会生活,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700多个人物。在这里,田地荒芜、百业凋零、社会满目疮痍,百姓陷于赤贫。一方面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民不聊生;另一方面是贪官污吏受贿、卖官鬻爵,豪门穷侈极欲、纵情声色。这鲜明的对比,揭露了西班牙王国的腐败黑暗以及表面强大而实际已经衰落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当时的西班牙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5.简析《堂吉诃德》中大战风车和救囚犯情节对主人公性格塑造的作用。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的骑士狂热,又有正义、嫉恶如仇、百折不挠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大战风车和救囚犯这两个情节中,突出反映了堂吉诃德的这种双重性格。高大旋转的明明是风车,但在他的眼中却幻化成巨人,他勇敢地冲上去搏斗,被摔得遍体鳞伤还执迷不悟,突出了他的“疯”。但是,他之所以要和风车作战,是因为风车在他眼中是危害人类的巨人,而为人类除害,正是他为自己规定的责任;他之所以要释放苦役犯,是因为他认为“人是天生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残酷”,他要为人类的自由平等而斗争。而且,当堂吉诃德一旦认定这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时,为了理想又表现得是那样地执着、勇敢和奋不顾身,这使他成为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敢的战士。这两个情节充分展示了堂吉诃德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性格特征。

(05010简答2简述塞万提斯《唐吉诃德》的创作动机及其作品的现实意义。)简析《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堂吉诃德》是一部反封建的杰作。它以深刻的内容、典型的人物和辛辣的讽刺,抨击和嘲笑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生动地表现出骑士的长矛、甲胄已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事实上,小说问世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就销声匿迹了。小说为后人提供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广阔画面,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官僚衙门的贪污纳贿,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小说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借鉴。全书中虽然只写了两个主要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但以他们游侠经历为线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堂吉诃德以其脱离实际、盲目蛮干的性格特征而成为这类人物的代名词,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他为实现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又令人感动,有值得肯定的可贵品质。他和桑丘都不是类型化的人物。

7.分析堂吉诃德形象。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幽默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可笑。他模样可笑:明明是年过半百的干瘦老头,偏要夸口自己是个武艺精通、天下少有的模范骑士。行为可笑: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为荒唐、鲁莽。明明被风车摔倒在地,却非说是魔法师的诡计,总是单枪匹马地蛮干,结果却人仰马翻,以失败告终。可爱。堂吉诃德不是一个单纯的喜剧性角色,因为他荒唐行为的出发点是高尚的,是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立志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而且具有奋不顾身,自我牺牲的精神。他大战风车,是因为他把风车当成危害人类的巨人;他解放苦役犯,是因为他把苦役犯看作是受苦的骑士。在荒唐的行为中,包含着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对封建专制暴政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可悲。堂吉诃德忠于自己的信念,却又盲目蛮干,幻想用中世纪骑士游侠的方式实现理想,结果每次出马,总是失利,最终只能成为主观愿望与冷酷现实碰撞的牺牲品,充满着令人辛酸的悲剧因素。

8.分析《堂吉诃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有很多借鉴之处,特别是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用喜剧的手法刻划了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以讽刺夸张的手法,不断重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喜剧效果。另外,小说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矛盾,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是为了拯救人类、消灭巨人,结果被打得人仰马翻;他解救苦役犯是为了人间的平等,追求人的自由,结果是自讨苦吃,在这些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了悲剧性的内涵。最后,小说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堂吉诃德与桑丘,主仆二人构成鲜明对比: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着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积分 +10 收起 理由
+ 10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5-7 01:29 , Processed in 0.08268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