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考网( zikao5.com )

 找回密码
 注册

我自考论坛新人签到! 到各省圈子新人签到送奖励~ 进入自考圈子自考资料专题

历年自考试题和答案 集合2008年以来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考必过一考通自考小抄 - 自考密卷

自考资料【注册网站】|论文指导QQ905363546 自考英语学习英语俚语学习自考公共课 自考专业课网站地图关于我自考网_zikao5.com

特别提醒:想登录了解网站可用临时帐号【加微信zikao99索取】
搜索
查看: 2523|回复: 0

[模拟试题] 2012年自考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29 12: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自考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 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不足之处是()
A. 单一化
B. 把关链
C. 缺乏反馈
D. 每个“关口”平起平坐
答案:D
2.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众调查在数据的处理分析方面进入到了高级统计、分析性考
察的更深层面上,其标志是()
A. 亚运会广播电视宣传效果调查
B. 首都知名人士对龙年的展望
C. 奥运会宣传效果报道
D. 国庆报道效果调查
答案:A
解析:(P227)
3. 对于我国的新闻喉舌功能在美国不存在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 美国新闻完全客观、自由,不需要这一功能
B. 中国处于新闻事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C. 说明美国社会传播功能出现失调
D.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具有多变性
答案:D
4. 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的是()
A. 麦奎尔
B. 戈尔丁
C. 戈培尔
D. 霍夫兰
答案:B
5. 提出“S—M—C—R”传播过程模式的学者是()
A. 戴维•伯洛
B. 拉斯韦尔
C. 施拉姆
D. 德福勒
答案:A
6. 在我国首先提出受众本位理论的是()
A. 喻国明
B. 郭庆光
C. 陈崇山
D. 张国良
答案:C
7. “政治既有倾向”是()中的理论假说。
A.B.C..
A. 《舆论学》
B. 《人民的选择》
C. 《人际影响》
D. 《创新与普及》
答案:B
8. 创新与普及的研究表明,“知识沟”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
A. 社会政治结构
B. 社会经济结构
C. 社会教育结构
D. 社会文化结构
答案:B
9. 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方法是()
A. 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
C. 矛盾分析
D. 结构分析
答案:A
10. 下列属于隐功能的是()
A. 监测环境
B. 传递文化
C. 娱乐功能
D. 形成“脑海图景”
答案:D
11. 下列属于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的是()
A. 武术
B. 呐喊
C. 演讲
D. 舞蹈
答案:D
12. 下列属于梅罗维茨的研究著作的是()
A. 《媒介即讯息》
B. 《帝国与传播》
C. 《空间感的失落:电子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D. 《媒介通论》
答案:C
13. 在麦克卢汉的笔下,与电视一起被划归为“冷媒介”的还有()
A. 电话
B. 电报
C. 无线电广播
D. 无声电影
答案:A
14. 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A. 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
B. 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
C. 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
D. 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
答案:D
15. 按照学术渊源划分,下列不属于传播学者的是()
A. 施拉姆
B. 霍夫兰
C. 米勒
D. 贝雷尔森
答案:B
16. 第三次飞跃,即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问题,是()完成的。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沉默螺旋模式
答案:C
17. 传播的自我中心性功能是()发现的。
A. 皮亚杰
B. 托尔曼
C. 斯蒂芬森
D. 麦奎尔
答案:A
18. 把关人所处的位置,就是卢因指出信息在传播渠道中流通必经的()
A. 地区
B. 门户
C. 门区
D. 枢纽
答案:C
19. 最基本的信息层次是()
A. 语法
B. 语义
C. 语用
D. 语境
答案:A
20. “有限效果论”忽略的传播效果层面是()
A. 环境认知
B. 价值形成
C. 价值维护
D. 社会行为示范
答案:A
21. 控制论的核心概念是()
A. 反馈
B. 控制
C. 把关
D. 系统
答案:A
22. 对“议题”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是()
A. 麦库姆斯
B. 李普曼
C. 温达尔
D. 韦伯
答案:D
23. 人们常常比较容易回忆起在报刊、广播、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这一现象印证了
()
A. 认识连贯论
B. 认知不和谐论
C. 实用论
D. 可获得性(易得性)论
答案:D
24. ()最早提出“舆论领袖”的概念。
A. 拉斯韦尔
B. 拉扎斯菲尔德
C. 施拉姆
D. 麦克卢汉
答案:B
25. 在“使用与满足”的早期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是()
A. 面访记录法
B. 心理实验法
C. 实地调查法
D. 内容分析法
答案:A
26. 被称为“系统抽样”、“机械抽样”的是()
A. 简单随机抽样
B. 等距随机抽样
C. 整群随机抽样
D. 雪球抽样
答案:B
27. 下列传播学者中曾进行“警钟效果”实验的是()
A. 哈特曼
B. 霍夫兰
C. 贾尼斯
D. 费斯亭格
答案:C
28. 英国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代表人物是()
A. 默多克
B. 戈尔丁
C. 霍尔
D. 罗杰斯
答案:C
29. 最早提出“把关”这一概念的传播学先驱是()
A. 卢因
B. 拉斯韦尔
C. 施拉姆
D. 拉扎斯菲尔德
答案:A
30. 强调自律的观点是()
A. 集权主义理论
B. 自由主义理论
C. 社会责任理论
D. 共产主义理论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媒介的作用主要有()
A. 传递经济信息
B. 媒介产业创造利润
C. 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念
D. 和平演变
E. 普及文化,维护社会稳定
答案:A^B^
2. 下列属于解释性研究课题的有()
A. 人们对传播内容、传播方式有何评价
B. 传播效果如何
C. 研究对象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D. 为什么媒体在不同的社会架构中角色也不同
E. 网络对传统媒体将会产生哪些冲击和影响
答案:C^D^
3. 下列关于传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A. 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B. 传播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控制下逐步发展的,反过来传播又促进了社会
的极大发展
C. 传播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围绕这个主要因素进行信
息的交流、沟通和扩散
E. 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
答案:A^B^D^E^
4. 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功能障碍的原因是()
A. 某些功能被社会集团和个人滥用
B. 功能的发挥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
C. 传媒自身受商业利益驱使
D. 反映了传播控制的失调
E. 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答案:A^B^C^D^
5.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是()
A. 信息到达的目的地
B. 信息的寻觅者
C. 反馈的信息源
D. 媒体广告商品的最终消费者
E. 媒体成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答案:A^B^C^D^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免疫效果
答案:免疫效果: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两面提示”就像事先接种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这就是“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2. “靶子”理论
答案:“靶子”理论: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击倒。
3. 文化霸权
答案:文化霸权: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先驱人物的葛兰西,提出了有名的“文化霸权”理论。所谓“文化霸权”,是指统治者除依赖暴力来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之外,还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由此导致被统治者在心理观念上的顺从和满足于现状,而信息超量的危害如下:
(1)受众在大量不需要的信息冲击下,会恐慌不安,也会漠然置之,逐渐形成了逆反心冷漠感。
(2)超量信息也可以看做是与传播目的、传播主体无关的信息干扰,即超出了需要输出信息的那部分信息,这也是一种人为的噪音。
(3)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造成负面的影响。
4. “魔弹论”
答案:答案暂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什么是传播功能失调?它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案:答:在某种条件下,功能会受损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后果,这就是功能失调或功能障碍。
其主要表现是:
(1)环境监测的功能失调。
(2)社会协调的功能失调。
(3)文化传递的功能失调。
(4)娱乐的功能失调。
2. “沉默的螺旋”假说和大众传播的舆论导向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答:诺依曼认为,任何舆论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机制。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
3. 传播学的一般任务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案:答:传播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而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4. 问卷调查的答案设计有哪些形式?
答案:答:(1)二择一式。
(2)多项选择式。分为限制型与非限制型。
(3)排序式,就是由被调查者从列出的答案中选择先后顺序,以区别重要程度。
(4)等级式,就是列出对问题两种相反意见的不同等级,由被调查者选择填答。
(5)矩阵式,就是把几个同类调查指标排列成一个矩阵,让被调查者逐项填答。
(6)量表式,就是将提问编制成一个系统性的量表,让被调查者选择回答。
5. 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答:(1)广泛性。大众传播面向全社会公众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其受众必然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其受众成员是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而不是限于某个狭小范围的。
(2)混杂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是混杂的、异质的,由特点各异的受众成员组成。他们分布在各个社会范畴中。各种社会群体均可成为大众传播的受众。虽然,有些传播媒介的主要传播对象可能是某一或某些受众群体,但就总体来说,他们仍然是全社会的广大公众;另外,这些受众群体的数量往往很大,其内部成员也是特点各异的。
(3)分散性。大众传播的受众与传播者没有直接的接触,受众成员之间也是处于互不联系、互相分割的状态。
(4)隐匿性。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一般不认识各受众成员,不知道他们的具体情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
1. 从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传播学界对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案:答:(1)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整合与分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和“培养”理论从正面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作用和“形成主流”效果,明确指出传播媒介的影响过程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影响是向社会成员提示同一的“议事日程”,也是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效果。与此相反,“知识沟”理论以及霍尔的“编
码与释码”研究强调的则是大众传播的社会分化效果。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作用的评价——肯定与否定。知识传播的“上限效果”假说认为大众传播可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带来文化和知识的平均化,有利于实现社会的普遍平等,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作了充分肯定。而“沉默的螺旋”、“培养分析”、“知识沟”等理论对媒介活动的现状基
本上持批判的态度。
(3)关于受众的性质——能动与被动。“魔弹论”是典型的“受众被动论”。另一方面,与被动的受众观处于对立面的是“有限效果论”。例如,“传播流程”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等都属于能动的受众论。同样,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各种效果理论的受众观也不尽相同。“沉默的螺旋”接近“魔弹论”的受众观。“编码与释码”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内容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性上有着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共同倾向,在内容的决定上受众基本上处于无力、被动的地位,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受众对传播内容的解读是能动的。
2. 论述网络传播给大众传播理论带来的冲击与影响。
答案:答:信息高新科技除了对传播实践造成巨大冲击外,对传播理论也有很大影响,出现了传统传播理论中的一些基本界限的模糊化。下面分别述之。
(1)电子传媒与印刷传媒界限的模糊化。就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活动而言,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的特点和运作形式是互不相同的。在电子传媒内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的运作形式也是各具特色。而现在,网络媒体正在把报纸、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整合为一个整体。在因特网上,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情况将改变这些传媒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竞争方式。
(2)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信息流通形式方面界限的模糊化。人际传播曾被认为较少利用机器硬件,但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正越来越多地利用机器硬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在网上的往即是证明。以往传播学界公认,人际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后者缺乏互动性,反馈间接且迟缓。职业传播者和受众进行“对话”的机会很少。此外,在不少国家中大众传播的反馈信息是由专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调查机构负责收集的,媒介机构只是间接地获得这些反馈信息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但是,在网络时代,这些情况都在发生着变化。在通过网络进行的面向公众的传播活动中,通过电子布告栏、电子邮件系统、网上调查问卷等的使用,可极大地增多受众与媒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话”的机会,改变反馈的延滞性,实现传受双方的随时“对话”。而且,受众也不再是传统大众传播中的“面”,而是对信息内容与信息符号形式组合有着很大选择权的无数个“点”。不同的读者依自己的喜好接收到不同的内容。就电视而言,互动式电视的开发,预示着观众成员将可以参与节目的编排;视频点播的开发,意味着不同的受众成员,在同一时间可点播不同的影视作品。
(3)与上述界限模糊化相关联的是,大众传播中传统的职业传播者与受众成员的角色分配及传统的信息把关方式,也将产生一定的变化。以往大众传播中职业传播者和受众分工非常明确,角色相对固定,界限很清楚,两者很难交换角色。在信息的筛选、过滤和取舍中起着决定性的把关作用的,是职业传播者。信息的流通形式基本上是单向式或独白式——即从职业传播者流向广大受众。而在网络传播中,互动性是其基本特点,大量的信息由受众主动检索获得。受众成员正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对信息进行筛选、组织的“把关人”,对信息的选择,承担起比以往更多的责任。传统的职业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在信息把关方面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化。在网络时代,传媒从业人员可能更多地起到“引路”或“指路”的作用而不是“把关”的作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2023年自考资料 ( 豫ICP备17027556号-1 )

GMT+8, 2024-5-6 20:56 , Processed in 0.0652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